在現今的數碼時代,人人手執一部電話,即使走在18區的街道上,雙眼總似離不開手機,成為一個一個的「低頭族」。來自日本的新媒體藝術家藤幡正樹,卻希望將科技結合社區,透過AR技術突破界限,讓用家從另一角度了解社區,而他的首個試驗地方,正是新舊交融的灣仔。
藤幡正樹(Masaki Fujihata)
日本新媒體藝術的先鋒,是最早使用立體光刻技術的藝術家之一,作品曾在日本和世界各地展出,其獨特的哲學觀以及趣味點子催生的作品,在日本國內外都大受好評,2010年曾獲得日本文部科學省藝術選獎,現時擔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客席教授。
選擇灣仔的原因
創作生涯超過三十年的藤幡正樹,來到香港參與是次新媒體藝術項目,為了尋找合適的社區場景,最近半年身在香港擔任客席教授的他,不時走訪香港與九龍各區,最後決定選取灣仔這個地方,藤幡正樹說是看中她的新舊共融。「灣仔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地理上位處山腳也面海,猶如山與海的交界。另外,皇后大道東的南面有著濃厚傳統氣息,保留了不少廟宇,北面卻很現代和商業化,如此的新究對比很特別,而比起其他我走訪過的地區,例如旺角、石硤尾等,灣仔的歷史也來得更悠久。」
藤幡正樹為籌備是次項目,作過不少資料搜集。
當確定了以灣仔作為場景後,藤幡正樹開始著手進行資料搜集,除了參考上世紀40至70年代的老照片,將灣仔昔日的圖像立體化外,為了更深入地研究這個社區,藤幡正樹採訪過不少灣仔居民,並將收集得來的故事,融入到手機應用程式裡。「最認識這個社區的,莫過於居住灣仔多年的老人家。跟他們展示著舊照片聊天時,這些老人家往往會分享照片背後的故事,細說舊時的理髮店和擦鞋工,然後我們就根據這些故事創作影像,並透過70部連接的相機攝製,將硬照轉化成程式裡的立體數據。」
以為老人家會抗拒新科技,藤幡正樹卻說經過簡單解釋,他們很快就掌握到AR的應用方式。
早於90年代就已被提出的技術,英文為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跟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三維空間的虛擬實境(VR)不同,AR透過攝影機影像的位置、角度精算、圖像分析技術,讓螢幕上的虛擬世界與現實場景結合,隨著電子產品的科技進步,AR的用途也愈見廣泛,像瘋魔不少玩家的Pokémon GO就是其中一例。
從藍屋開始的漫遊
將新科技與舊社區結合,藤幡正樹和團隊特地在灣仔,選取10個富歷史意義的地點,作為放置立體形像的區域,其中包括舊灣仔郵政局、利東街、以及被評為一級歷史文物的藍屋等。談到當初決定放置地點的過程,藤幡正樹笑言也花上了好些功夫。「我們希望為用戶提供舒適體驗,所以盡量避開繁忙的街道,但當我們作出篩選過後,又發覺有些地方是公共空間,有些則是私人地方,而且是由不同業主所擁有,自然也要跟他們溝通交涉,還好大家都明白我們的理念,最後也順利進行。」
科技與社區的結合
透過「BeHere」的手機應用程式,用家能以另一角度漫遊灣仔,重新認識這個新舊交融的社區,而擅長將科技結合藝術的藤幡正樹,更希望藉著智能手機的方便,以「流動博物館」的形式讓用家了解社區變化。「每段歷史的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故事,我們希望藉著這個平台,讓香港人即使拿著手機,同樣能以文化角度漫遊社區,無論身處何地,也可跟別人分享關於灣仔的小故事。」
憑藉電腦圖像作品於80年代闖出名堂的藤幡正樹,近年積極關注如何採用多媒體技術,在虛擬空間裡進行互動溝通,對於日新月異的科技,這位新媒體藝術大師亦有他的一份執著。「科技並非單純拿來作驚喜,它有更重要的使命,就是用作教育和探索知識之用。那些經常低著頭玩手機的人,就像成為了科技的奴隸,然而我們需要做的,是要創建一種全新的方式去使用科技,而新媒體藝術也必須具備相應技術的批判意識。」
談到會否將這種新媒體藝術,應用在灣仔以外的其他地區,來港生活半年的藤幡正樹,自言覺得這個城市充滿活力,但卻不會因此而局限它的應用範圍。「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九龍區很有特色,然而對我來說,每個城市或社區的人,本質同樣也不過是身為一個人,我更在意的是他們有著甚麼異同,所以必須讓自己保持著開放的心態。」
「#ddHK設計#香港地」計劃《BeHere》公共藝術項目
建基於灣仔的擴增實境(AR)作品,以互動和親歷其境的方式,記錄並傳承文化遺產。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用家可於灣仔10個地點,把自己融入多個40至70年代的場景,體驗昔日香港生活點滴,並將影像分享至社交媒體。
日期:即日至4月30日
詳情:https://www.designdistrict.hk
#637
TEXT:C LONG
PHOTO:BILLY、OSAGE ART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