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去年引入全港首個「磁波刀」,即磁力共振引導高強度聚焦超聲波治療系統,以無創治療「原發性震顫」。原發性震顫患者會不由自主地手震,目前醫學上尚未發現成因。屯門醫院去年12月起引入「磁波刀」服務,至今已有兩名患者接受手術,成功改善手震情況。
62歲、患有原發性震顫逾5年的陳先生指,過往因為手震,難以觸控手機屏幕、飲水,到快餐店取餐時,奶茶不斷溢出,唯有請職員送餐。左手經磁波刀治療後,已停止手震,現在飲水也不會倒瀉。
磁力共振監測配合超聲波 無創消融引致手震靶點組織
患者在治療過程只需要戴上頭套及固定支架,毋須全身麻醉。手術需時2至3小時,醫生會實時以磁力共振影像導航及監測手術範圍的温度,利用數千個超聲波波束發出低能量,聚焦引致手震的「靶點」組織,若手震停止,亦沒有副作用出現,便會提升超聲波波束温度及能量,轉化為熱能消融組織。手術過程中,醫生會重覆觀察超聲波效果,若未能見效便會移動靶點。患者術後要定期覆診,進行復康訓練。
根據2023年醫學文獻,完成手術5年的患者,其中七成能夠控制手震。但屯門醫院腦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何文傑補充,骨質密度不夠平均、體內有金屬,以及患有幽閉空間恐懼症的患者,都不適合接受此項治療。
醫生:磁波刀手術風險比傳統手術低
原發性震顫患者以往可以靠藥物減輕病情或進行開顱手術,即射頻消融術或深層腦電擊治療,但患者要承擔出血、傷口感染或併發症等風險,而另一選項「伽瑪刀」放射治療就未能即時見效。屯門醫院腦神經外科顧問醫生羅興源指,因為原發性震顫不致命,過往患者主要選擇食藥控制病情,而「磁波刀」屬於無創,比傳統治療方式風險低,亦可即時見效。
何文傑指,磁波刀會有短期副作用,例如嘴部麻痺、步履不穩等,因為靶點組織附近有控制感覺及平衡的腦神經組織,「磁波刀」手術消融時會導致水腫,惟癥狀大約3個月便會消散。患者出現較嚴重副作用機會非常罕見。
醫管局:耗資約2600萬購買儀器 首年目標治療20個案
磁波刀治療儀器成本造價約2600萬,屯門醫院副行政總監鄭振邦表示,醫院經由神經外科統籌委員會支持及醫管局審批後,成功申請政府資助,期望儀器能向原發性震顫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
醫管局神經外科統籌委員會主席陳達明指根據紀錄,全港約有2300名「原發性震顫」患者,患者可在所有本地聯網醫院求診,經統籌委員會協調並安排合適個案至屯門醫院治療;目標在第一年治療20個個案,按年增加,又期望未來「磁波刀」可以用作治療柏金遜症引致的手震或其他病症。
記者:黃子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