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喜歡上一位歌手,自然會對他們產生期待。希望他們一年一碟、十首新歌;參加幾個綜藝節目、每月開 IG Live、一年舉辦幾場演唱會……這些期待,源自我們真的在乎。有時,當期待落空,我們難免會感到失望,甚至會問:「為什麼他不出新歌?」這些疑問,可能無意間變成指責、指點。
有了 IG、Threads,粉絲和歌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但這份親密感有時會讓我們忘記:歌手也是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困難和選擇。
近期有這個感悟,源自方大同新歌《回留》。我想很多人都不會覺得這是一首聲音狀態合格的歌曲。在復出後,他終於透露由2021年開始呼吸出現問題,最嚴重時連短句都唱不了。隨後,他還經歷了父親的離世,身心承受著壓力。
經過一段時間休養,他選擇推出專輯《夢想家 The Dreamer》。這張專輯就像是他的回應:即便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依然想堅持一個音樂夢。但這個夢,就遭到部分網民冷嘲熱諷:「聲音不行就別唱了」、「安心退休吧」、「可以回村種田了」。
當然,從來不是要大家憐憫他。專業的音樂人,還是希望人們能以專業的角度看待他的作品。方大同自己也在訪問主動提到,《回留》的 vocal 是最有瑕疵的作品。但他不打算用傷痛換取同情,也沒有試圖掩飾自己的不足。他在訪問中坦然面對自己的限制,並以持續創作回應困局。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林宥嘉身上。今年,他推出了時隔八年的新專輯《王》,卻收穫了不少負評。有人認為專輯整體過於割裂,像是拼湊出來的作品。針對作品的批評當然合理,音樂本身就應該接受討論,但某些評論卻偏離作品本身:「一定是結婚後太幸福就不行了」、「中年男子總是說愛很煩」。
未必很多人知道,林宥嘉在創作這張專輯前後,正經歷著長輩重病和腸躁症的雙重打擊。你說他幸福嗎?是的,但他患上的腸躁症曾經令他被迫限制只能吃幾種食物。他在專輯中反覆強調「愛」,或許正是因為這段經歷讓他對「愛」有更深體會。但這些情感,卻被部分人解讀為敷衍。
固然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先了解故事、創作動機再下判斷,畢竟歌是否好聽是很多人第一個評價標準。但兩位的情況正正代表,歌手也是血肉之軀,活在鎂光燈下不代表生活總是光鮮亮麗。
張敬軒在近期訪問中的感慨,同樣道出這種壓力。他透露:「部分歌迷只關心我是否出新歌,我的健康和生活仿佛與他們無關。」入行多年的他當然明白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只是這種態度讓他感到一絲唏噓,彷彿自己與歌迷之間只是「老闆和服務關係」。
作為聽眾,不論有沒有以金錢、行動支持,我們對作品的數量、質素有期待合情合理。不喜歡一首歌,覺得專輯不如從前,都是正常、應該存在的批評。正如 Besides 去年訪問 Yan Ting,他提到,每位歌手都在賣一種「我覺得」。「我覺得」這首 demo 好聽,「我覺得」這個 sound design 是我想要的、「我覺得」這個訊息是我想分享給歌迷朋友的… 有人共鳴,有人不認同,是恆久不變的定律。你可以更推崇林宥嘉的《美妙生活》,也可以認為方大同再也超越不了《橙月》。只是,有沒有必要將這種不認同轉化為對歌手本人的攻擊?失望很正常,每人都有自己的標準。但是否能留下一些餘地,記得他們也只是血肉之軀?
在 Threads 看到 Serrini 分享朋友的一句話值得深思:「I’m not pretending to know you better than you know yourself. This is how to love an artist right.」我們無法假裝比歌手更了解他們自己。他的音樂曾經陪伴我們,但難以一輩子滿足我們的期待。他有他的生活、選擇,合則來,不合則散,或許是最難掌握的距離。
長篇大論後,與其想表達什麽大道理,不如是借一個機會,在年尾,和歌手朋友們說一聲「辛苦了」。今年經歷各種高高低低,但你不需要向外界交代每一個困境。總會有人記得,五光十色的背後,你也只是一個人。
圖:@yogalin_official IG
想睇更多同類型文章:https://www.instagram.com/besides.music_/
支持 Besides:https://www.buymeacoffee.com/besidesmusic
樂迷投稿: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XQhj2bTugDRTnF2-HkOwemGjHSm9OYGqwn5NBeAWhT1VU-w/view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