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練肌力抗老,但都忘了吞嚥咀嚼的力量也會退化。成大醫院將推出一款App,讓AI聽吞口水的聲音,可測量自己的「吞嚥力」,像量心跳血壓一樣簡單;發現變弱警訊就能趕緊加強鍛鍊,也有可能因此及早發現其他疾病。
「只要年紀大,吞嚥咀嚼的力量都會變差,但一般人關注身體老化都忽略這一塊,很多都等到體重掉了十幾公斤,或是發生吸入性肺炎,才來看診,」成大醫院咀嚼吞嚥中心主任蘇慧真表示,經過檢查,有些人是單純的吞嚥功能退化,有些人因此發現有巴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經疾病;也有人是因為肺癌轉移到頸部淋巴結造成壓迫,影響吞嚥。
蘇慧真指出,吞嚥咀嚼力量大約會在50歲後慢慢下降,日本是高齡照護先驅國,率先提出口腔衰弱的概念,包括少牙、口乾、吞嚥困難、咀嚼力下降、口舌協調差,都可能造成將來肌少、衰弱、失智、跌倒臥床的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1人無法順暢完成咀嚼吞嚥這個連續動作。
抗老練肌力卻獨漏吞嚥力,App盼提高大眾知能
大家為了抗老,都願意運動健身,為什麼獨獨漏掉口腔肌肉?該怎麼讓大家早點開始把「健口操」當作列入抗老運動的一部分?該怎麼及早幫助病人警覺到吞嚥困難,進而找出更需要治療的病因?
蘇慧真左思右想,問題或許就在於,目前民眾還沒有口腔衰弱的概念,也沒有自我檢測的習慣。如果讓人人都可以自行檢測吞嚥力,而且檢測方法就像量心跳血壓一樣簡單,或許就有更多人早點注意到這個問題。
為了讓量吞嚥力就像量血壓一樣簡單,成大咀嚼吞嚥中心與資工所共同開發出一個App,將於8月2日至4日的2024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正式發表,提供參觀民眾試用。展覽結束後,也會以上架App Store為目標,繼續優化。
App融合3項檢測,AI聽吞嚥聲揪異常
蘇慧真表示,此App包括3項檢測,前2個都是臨床常用的檢測,App裡面有量表,也有施測的示範影片。第1個是中文版的自我評估量表(EAT-10),根據最近一個月情況回答10個問題,如果分數達3分以上,就是潛在吞嚥困難;第2個檢測是重複唾液吞嚥測試(RSST),30秒內能吞3次以上才是過關,如果辦不到,也有疑似吞嚥困難。
第3個聽得出吞嚥困難的AI。蘇慧真指出,這個AI是用上千筆正常或不正常的吞嚥聲音去訓練出來的,只要用電子聽診器放在男性的喉結處,或是女性喉部的兩側,App就能收錄吞嚥聲、紀錄波形,並判讀是否正常。經實驗證實,AI準確率高達8成。
最後,App會根據這3個檢測,綜合出一個0~3分的總結分數,0分表示正常,分數愈高問題愈嚴重。同時,App也會根據分數提供建議,告訴使用者接下來該做哪些事,例如健口操,還會列出家庭所需的吞嚥照護資源。
迎戰超高齡,成大醫與工科研單位合作
2020年12月,成大醫院的老人醫院籌備處高齡教育組之下,成立了咀嚼吞嚥整合照護小組,成員包括多種專科醫師、營養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放射師、藥師、護理師。
2023年小組升格為咀嚼吞嚥中心,團隊依國際標準制定並優化完整照護流程,迄今已收治200多位複雜度高的咀嚼吞嚥困難病患。例如頭頸癌、聲帶閉合不全或萎縮、中風、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超高齡營養不良的衰弱長者。
咀嚼吞嚥團隊也正積極與成功大學資工所、醫工所、前瞻醫材研發中心、工研院等產學單位進行多項合作計劃,將逐步導入智慧與創新醫療,以呼應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提升臨床照護的量能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