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風吹過都會痛、每年至少住院2次 「這種」皮膚病可能致命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2月20日07:18 • 發布於 02月20日07:1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陳蔚承採訪 圖/photoAC
風吹過都會痛、每年至少住院2次 「這種」皮膚病可能致命

許多人認為皮膚病是小病小痛,不太會積極就醫,想等它自己好或是買藥亂擦。不過某些皮膚病症狀嚴重、影響全身,甚至可能致命,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就是其中之一。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5種乾癬型態的其中一種,比起他的兄弟姊妹,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雖少見但病人會體無完膚、劇烈疼痛,甚至增加感染風險使病人送命。更致命的是,目前還缺乏有效藥物治療,不過健保未來有機會給付一款有效新藥,為病人帶來一線曙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沒想到皮膚病會要人命!」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人發作時痛不欲生

33歲的陳小姐坐月子期間,皮膚出現潰爛、膿疱、脫屑和搔癢,範圍擴及臉部、脖子、臀部和身體皺褶處及關節,跑了2、3間皮膚科診所,用了止癢藥、抗生素、消炎藥都沒用。轉診到大醫院後才確診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期間因為使用抑制免疫藥物而感染肺炎、昏迷,使用葉克膜才救回一命,「從沒想過皮膚病差點要了我的命。」陳小姐事後回想仍心有餘悸。

李小姐則是看了6年的醫生才確診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一開始,濕疹、蜂窩性組織炎、異位性皮膚炎等等,醫師都曾懷疑過,但治療效果都有限,「發作時膿疱會破掉、黏在衣服上,一動就痛,甚至連風吹過衣服皮膚都會痛,」李小姐回憶,發作時痛到睡不著、站立都很困難,每年至少要住院2次、每次至少1週,嚴重影響工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致病機轉與常見乾癬不同 診斷不易且現有藥物效果有限

乾癬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皮膚問題,皮膚會出現斑塊狀脫屑、搔癢、起紅疹,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更是乾癬家族中的重症,發作時症狀又快又猛,除了典型的乾癬症狀,還會出現大範圍的膿疱,這些膿疱看起來像是青春痘,或是結合在一起變成數個大膿疱,且症狀可能持續3個月以上,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膿疱破裂會引起疼痛、脫水,引發敗血症、心肺衰竭等問題。

根據一項訪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的調查顯示,平均要看3位醫師、超過半年才能獲得正確判斷,這期間可能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異位性皮膚炎等,也由於無法對症下藥,病人常心灰意冷或尋求偏方。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即使確認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目前也缺乏治療指引和有效藥物,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某些症狀例如乾癢、脫屑、皮膚發炎泛紅等,與常見的板塊型乾癬雷同,常被認為是板塊型乾癬,但治療板塊型乾癬藥物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療效不佳。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指出,治療板塊型乾癬的藥物,包括生物製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效果差,「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缺乏針對性藥物,因此仍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這類藥物,不過劑量要比板塊型乾癬藥重,劑量重副作用就大且效果很慢,對於要快速降低膿疱破裂風險、減緩疼痛的病人而言緩不濟急,」陳俊賓說。

現有對抗板塊型乾癬的利器生物製劑,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無效。「因為兩者致病機轉不同,」陳俊賓解釋,生物製劑藉由阻斷發炎路徑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板塊型乾癬的發炎路徑是介白素17和23,但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卻是介白素36,發炎路徑完全不同,因此用現在的生物製劑效果不佳。

新型生物製劑上市 醫師呼籲出現6種症狀別遲疑、立刻就醫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雖然少見、國內病人不到1,000人,不過這是種可能致命的皮膚病,且無論是否帶有特定基因,都有可能罹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以女性居多,好發年齡介於40~60歲間,不過臨床曾碰過6歲和3歲的姊妹先後發病,全身體無完膚非常令人心疼。

即使沒有介白素36基因,也可能因為後天環境影響而發病,例如壓力、作息不正常、感染(例如感冒或是新冠肺炎)、藥物如精神科藥物鋰鹽、某些降血壓藥物,或是懷孕、經期到來等,都可能發病或惡化病況。上述的病友李小姐即指出,1年12次經期,等於要擔心12次發作的可能。

不過現在已有新的生物製劑上市。陳俊賓表示,新的生物製劑針對介白素36設計,有4~5成的病人接受治療1週後能大幅緩解病況,包括大範圍膿疱和脫屑、搔癢等症狀,搭配其他免疫抑制藥物,能維持3個月至半年不復發,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現今這款藥物已取得食藥署藥證、核可使用,未來健保有機會能有條件地給付。

黃毓惠提醒,如果出現6種症狀,千萬別等它是否會自行好轉,應立刻就醫治療:

• 皮膚出現膿疱

• 皮膚紅斑

• 皮膚搔癢脫屑

• 皮膚潰爛、疼痛

• 發燒

• 疲勞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