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中風後拳頭緊握,連垃圾袋都拿不起來!「肢體痙攣」是什麼?該看哪科?治療方式有哪些?常見QA一次看!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4月05日01:00 • 劉芮菁

「肢體痙攣(post-stroke spasticity)」是許多人中風後會出現的症狀,可能是手肘彎曲、手腕內彎或拳頭緊握,但因為肢體痙攣會帶來強烈的疼痛感,而且肌肉緊繃使復健困難,許多患者常常放棄復健,導致痙攣繼續惡化。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鄭建興呼籲,現在透過藥物、復健雙管齊下,即早治療是可以積極改善痙攣的問題,恢復日常生活的能力。

例如,計程車司機江先生,中風後右手、右腳開始變得緊繃、僵硬。而且右手手指經常彎曲,拳頭會不自覺地緊握,整隻手臂舉不起來,連拿一個簡單的垃圾袋都沒辦法。這就是腦中風患者常見的「肢體痙攣」。幸好醫師與家人的鼓勵下,江先生積極接受治療及復健,現在不僅能拿起手提袋,還能出門幫家人採買、到郵局寄信。他強調,最重要的是保持信心,千萬不要因為復健進步緩慢就放棄。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什麼會發生肢體痙攣?

正常情況下,神經末梢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來讓肌肉收縮並分泌腺體。但中風後,大腦中樞神經受到影響,神經傳導物質釋放失衡,導致周遭肌肉控制力下降。一開始肌肉容易呈現高張狀態,就會引發不自主收縮以及不正常的肢體擺位。

如果沒有即時處理痙攣的問題,長期下來可能因肌肉過於緊繃,引起疼痛、關節活動角度受限,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不可逆的攣縮變形。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風的患者都會出現肢體痙攣嗎?

以統計上來說,少數病人在中風後第一週就會出現痙攣的現象,而在中風後半年內出現肢體痙攣的患者高達四成。

中風患者在急性期,最先經歷的是肢體力量下降。但隨著中風時間拉長,出現肢體痙攣的比例增加。一般來說,在急性期肢體無力的情形比較明顯,或同時合併感覺異常的人,出現中風後痙攣的機會較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延伸閱讀】有圖》家中長輩中風了,該怎麼照顧他?一手包辦所有日常起居竟然是錯的?專家傳授「食衣住行」四大照護建議!

常見的痙攣有哪些?

痙攣最常出現的三大位置是手肘手腕腳踝,包括:

  • 肩膀內收
  • 手肘彎曲
  • 腳趾屈曲
  • 手腕內彎
  • 握緊拳頭
  • 足部內翻

痙攣會造成什麼影響?

由於痙攣常出現的部位是上、下肢,這會造成手腳難以活動、影響生活能力,吃飯喝水、沐浴如廁可能都有困難。對中風患者來說,痙攣還有這些影響:

  • 不易清潔身體,造成異味或感染。
  • 在穿脫衣物、輔具時有困難。
  • 痙攣患部緊繃、疼痛,阻礙復健。
  • 關節活動受到限制,導致生活不方便。

肢體痙攣該看哪科?

有肢體痙攣的患者,可以看神經科復健科門診。

【延伸閱讀】中風後復健分3種!年輕型中風越來越多…醫師教你:怎麼訓練才能達最好效果

痙攣該怎麼治療?

痙攣的治療包括非藥物的復健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而藥物治療中,以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可以放鬆局部張力過大的肌肉,若搭配復健訓練,成效更加顯著。

一、非藥物治療(復健運動)

非藥物的方式主要為避開容易誘發痙攣的刺激,例如便秘、感染,同時配合常規性伸展的復健運動。復健團隊也可以提供適當的支架、輔具使用,或熱敷、電刺激治療。

二、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包括口服藥物及肉毒桿菌素治療。

口服藥物:主要為肌肉鬆弛劑,但劑量調整比較不容易。劑量過低時,患者的痙攣無法放鬆;劑量過高時,痙攣的肢體雖然放鬆了,但患者容易昏昏欲睡,無法進行復健。

肉毒桿菌素治療:透過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來放鬆特定肌肉,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須每3到4個月注射一次。

三、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常使用在全身性痙攣的患者,如果是單側痙攣的患者就比較不適用。

腦中風病友江先生經過復健和藥物治療,原本痙攣而不能使用的右手,現在可以拿起袋子。(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提供)

整體來說,現在國際上和台灣對中風後的痙攣治療指引,都建議優先選擇「肉毒桿菌素治療」,目前肉毒桿菌素治療也通過健保有條件給付,患者經復健或藥物治療上肢痙攣6個月以上或下肢痙攣3個月以上,經醫師評估後符合條件的患者可提出申請。

不過,注射肉毒桿菌素的治療方式也要搭配復健訓練,才能進一步改善關節活動,慢慢恢復工作與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延伸閱讀】「中風復健不曾落淚,卻因心疼我而哭了…」筋肉媽媽體悟:直到老公重病,才知道生死關頭會陪伴著對方的還是家人

資料來源:
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

責任編輯:劉芮菁
核稿編輯:陳宛欣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不止喝酒傷肝!中年男長期喝「提神飲料」急性肝炎併黃疸掛急診
中天新聞網
40歲女不菸不酒!斷層掃描見「3cm胰臟腫瘤」恐罹癌王 7類人快篩檢
中天新聞網
減肥|1個習慣可以令行路消耗更多熱量
am730
男童肚子痛狂吐2天!急剖腹「取出整朵香菇」認了:不喜歡直接吞
中天新聞網
她感冒後「粉紅尿」1天就恢復,不痛、沒發燒竟腎臟病變!解析尿色:紅、橘、棕、黑原因都不同
幸福熟齡(台灣)
全球首例基改豬腎移植患者 術後近7週身亡
台灣健康醫療網
黑巧克力好處多,5大族群要忌口
康健雜誌
運動流汗少,熱量消耗也較少?
康健雜誌
免疫系統出事會攻擊身體!長紅疹、斑點未必只係皮膚病|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
新城健康+
牙齒太黃怎麼辦?盤點6大牙齒美白法 洗牙也是其中1招
NOW健康(TW)
七旬翁兩個月內入院四次! 原來是罹患罕病「法布瑞氏症」
台灣健康醫療網
你中了嗎?「大肚腩、高個子」罹癌風險更高!研究證實:風險增加10%以上
中天新聞網
影/好消息!會胖的原因找到了 名醫陳俊旭公開1招立刻關上肥胖開關 讓你回春又健康
中天新聞網
南瓜+鳳梨+豆漿顧膝蓋?專家說更好的方法其實是補充Omega 3
康健雜誌
建立終身好習慣,早上比晚上更容易?
康健雜誌
媽咪產後大把落髮如何照護? 美女醫傳授豐盈祕訣
台灣健康醫療網
國衛院打造癌症基因庫NGS納健保 每年估2萬癌友受益
台灣健康醫療網
懷孕、哺乳媽媽更應接種XBB疫苗!不僅提升自身保護力 孩子也可獲得抗體
台灣健康醫療網
日本腦炎釀 1 死,高雄男發病 9 天病逝!疾管署籲落實 2 作法避免感染
Heho 健康(台灣)
超罕見!33歲女「雙子宮、雙陰道」產雙胞胎 台大最新技術助圓夢
中天新聞網
「1份水果」到底是多少?荔枝、葡萄、櫻桃可以吃幾顆?
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