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姨媽、姑姐、三叔、六嬸……猶記得小時候到親戚家拜年,要牢牢記着每個親屬稱謂,一點也不容易。長大後沒學懂什麼,卻學會懶惰,每遇上關係生疏的親戚,便乾脆稱呼對方auntie、uncle。
中華文化裏,每個親屬均擁有專屬稱謂。一聲稱呼,既代表彼此的血緣關係,亦是禮貌和尊重。知書識禮,1960、70年代的小學生書包裏,曾有一本叫《尺牘》的課本。今天重新翻閱,對「禮」的認知,又增進了不少。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盧鳴東,曾在校講授「先秦儒家專書選讀」(禮記)」,香港電台現正播出的節目《諸君有禮》,亦找他主講家族關係那一節。
藉書信教禮儀稱謂
「尺」指長度,「牘」指古代寫字用的木簡,盧鳴東解釋:「因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後借指書信,相當於今天的私人書信、公函。」1970年代之前,香港的小學課本都有教尺牘,既教授書信體裁,亦教授對長輩的禮儀、親屬稱謂等,一切以「禮」為主。當中有些親屬稱謂今天雖然已甚少應用,但現在看來,的確教曉新一代不少禮儀知識:
考妣:過世父母
指已過身的父母。《禮記.曲禮下》曾提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當中「考」指已過身的父親,「妣」則指已過世的母親。盧鳴東表示,今天在先人神位亦常見這稱呼,「神位上除了考妣,亦會見『顯考』、『顯妣』,『顯』是一個尊敬稱謂;而祖考、祖妣,則指死去的祖父母」。
昆仲:兄弟
「昆」是指兄。古時兄弟長幼次序各有稱呼,長兄稱為「伯」,次兄稱為「仲」,其次稱為「叔」,幼弟稱為「季」,可應用於書面及口語。盧鳴東解釋「昆仲」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道理如情同手足,「一開始是有血緣的,但慢慢發展,志向相同,交情很好的朋友,也會稱對方為昆仲」。他又補充,今天大家常用的「兄弟」,其實在《詩經》已出現,「兄弟」、「昆仲」兩詞曾同期被使用,但慢慢「昆仲」被淘汰,現時社會多用「兄弟」。
他又表示,今天在社交場合或書信來往,關係密切的男士們仍可文雅地稱呼對方為「仁兄」、「學兄」、「大兄」或「某某兄」,特別在學界,男性長者為了表示親切,不論年齡相差懸殊,也會以此來稱呼男性年輕後學,「年長、資深的教授常這樣做,例如電郵抬頭會寫『××兄』,但如果晚輩回信,禮貌上就不要稱呼對方為兄,而要寫『×××道鑒』」。
耄耋:老年人
泛指老年人;音:冒秩。「耄」指年老,年紀約八九十歲;「耋」指高壽,年紀約七八十歲。盧鳴東表示,曹操《對酒歌》中的「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是指若一個人去到耄耋的年紀,已很難得,「古時若活到七八十歲已很長壽,因為該詞難寫,今天已很少被應用」。
除了以上對大家來說較為陌生的詞彙,盧鳴東又指出了幾個今天經常被我們錯用的親屬稱謂:
夫人:別人妻子
在公眾場合,為了顯示文雅、得體,丈夫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妻子時,往往稱為「夫人」,盧鳴東表示這並不恰當,「《辭海》中『夫人』一詞,是對帝王諸侯妻子的稱呼,是一個表示階級身分的尊稱,甚少用來稱自己妻子的。應用至今天,若是尊稱別人妻子為『夫人』,有抬舉之意,當然可以,但向人介紹自己妻子時,就不可說『這是我的夫人』,可用妻子或太太取代」。另外,內地男士習慣把妻子稱為「愛人」,盧鳴東認為此用法不當,「『愛人』與英文lover相應,有『情人』的意思,在表情達意上,『妻子』、『太太』比較準確」。
老母:年老母親
今天大家常覺得「老母」是粗俗用詞,其實在古書上常會出現,意指年老的母親,如《列子.力命》中的「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盧鳴東表示「我家老母」、「你家老母」,「老母」本來是對年老母親的稱呼,但因為粵語聲調的變化,令它的口語發音與粗俗用語相似,他解釋:「『母』(mou5)本屬陽上聲,而粵語口語往往會把它的聲調讀成陰上聲(mou2),我們稱之為變調,因此「老母」用作書面語時沒問題,但口語就有此情况,如想避免,當問候別人母親時,最好還是用『你母親/媽媽近况好嗎?』」
先生:丈夫、年長德業者
先生,既有「丈夫」的意思,亦有 「老師」的含義,指有一定學識而年紀較高的人,亦是對有德業者的敬稱,盧鳴東表示:「它既可以指教書職業,又可以是身分、年齡的象徵,男女通用。」
也許有人說學西方人把姨媽姑姐、姨丈舅父一律統稱為auntie、uncle,不就更簡單方便嗎?盧鳴東表示,所謂知書識禮,正統稱謂不過是禮的其中一種。他說雖然時移世易,但「禮」的價值貫通古今,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今天是現代社會,不是要回去古時那一種。禮好像是古老、封建的事,其實不是,簡單的禮貌,如在地鐵讓座予長者;又例如『孝』,可能你覺得古人對父母的孝行是愚孝,但你今天帶父母上茶樓、旅行也是孝,其實孝的精神並沒有改變,都是出自內心對父母的虔敬。如果內心沒有孝,是不能表現出這些行為」。
他有感今天的社會各界對「禮」的重視愈來愈少,這與教育制度不無關係。「單靠高中十數篇範文,學生能學到多少中華文化知識呢?」他表示,政府及社會普遍重視實用學科,對於人文學科的推動,怎也不及理科、醫科等實用課程,但文理科目應是相輔相成,並非互相排斥,他以醫生的醫德為例,「醫務人員不單要有醫術,亦要有更高的人文素質、道德操守,否則醫生就只懂醫病,而不是流露仁愛」。
韓劇流露禮學尊卑
盧鳴東素來對韓國禮學甚有研究,訪問當日,他剛結束在韓國半年的訪學回港。大家若有留意韓國電視劇集,不難發現對白中,後輩對長輩尊卑身分的重視, 「(劇情)當中流露不少儒家思想,例如孝順、信用、朋友情義都有,又會對長輩加上敬稱」。他解釋,這有賴當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推動,「現代韓國,就整個社會氛圍而言,仍把舊有的中華文化精髓作為現代思想骨幹,尊敬、仁孝等中國儒家思想是他們教育下一代的重要項目,例如《禮記》中的成人禮,韓國的大學至今仍會按古禮為學生辦成人禮,這不單指年齡上已經是成人,亦是指一份承諾,對家人、社會的責任感;又如在春天、秋天,地方鄉校、大學會舉辦『春秋二祭』祭孔,除了大學參與,亦有財團支持,這樣才可將儒家文化保存下去」。盧鳴東認為今天香港政府要多加推動,通過文化政策及教育,教導年輕一代,禮的精神才可回復昔日光輝。
文:歐慧兒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