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瘋設計專欄-瘋狂且執著的進化之路
2019年瘋設計迎來十周年,而團隊的「#10YearChallenge」 跨足建築,室內,設計,藝術,美學與展覽領域不斷嘗試與突破。「十年瘋設計」將透過挖掘每個專業領域的狂人,帶大家一起走入瘋狂且執著的進化之路,繼續挑戰下一個十年。
Q1. 你是誰?請簡短的描述自己。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教授、前IDEO設計師,李盛弘。大學雙主修工業設計和電機工程,當完兵之後都在做Design Consultant的工作,所以我不會界定自己是Experience Designer, 或Product Designer,而是Product Experience Designer產品體驗設計師。
Q2. 請描述自己的創作風格
我覺得設計應該是在無形中,使用者不會感覺到這是經過設計,而是很自然的讓使用者感覺舒服。
Q3. 創作至今,和自己最像的作品和最不像的作品分別是?沒有固定形式,重點在於「解決問題」。因為每個問題都不一樣,「符合需求」的設計大於形式,就會無法定義它的樣子。我會比較在意這個設計是否真的解決問題和後續的影響力。
Q4. 2009年時你在做什麼?
大三,還在艱辛的雙主修中。
Q5. 2029年的時候你會在做什麼?
我對教學很有熱忱,希望能建立自己的大學、學院。教育很重要,我也很幸運一進職場就有教學的機會,也體會到透過教學可以學習到更多。而且學和授是無形的,我們做設計很多都是接觸得到、看得到,但思考是無形的。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是可以永久下來的?所以我想經營教育這一塊。
產品體驗設計師李盛弘很年輕,也很健談。同時擁有工業設計與電機工程雙學士學位的他,從成大時期與電機工程學系同學一起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開始,近十年的設計路程他獲獎不斷,包括美國國際設計傑出獎(IDEA)金獎,德國百靈設計獎(Braun Prize),美國Core77設計獎,德國紅點金獎,歐洲產品設計大獎金獎與德國If獎。同時也是IDEA 、Spark Design Award、IDA國際設計獎和義大利設計獎賽的評委。近期除了受邀參與各地設計論壇,也擔任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教授,今年夏天更回台擔任2019年光寶創新獎的評審,並撰寫設計相關書籍。
這洋洋灑灑的經歷,可以說是濃縮了設計師們幾十年的精華在他的青春歲月中。這讓我們不禁好奇,李盛弘這十年來走過什麼樣的路?
|不讓腦袋瓜受限的日常問題
訪問李盛弘之前編輯們做了許多功課爬過許多文章,他的資料不難找,第一引發編輯興趣的是他各種落腮鬍造型。問他是否喜歡落腮鬍,還是想遮娃娃臉?他笑說「這問題很酷!在我們家族落腮鬍是隔代遺傳,我覺得是個人特色延伸來的標誌,識別度大客戶也會對我有印象,就像是個人品牌。」然後延伸到蓄鬍與蓄髮的問題時,他開玩笑說「我喜歡短髮的清潔和長髮的哲學。」這清潔與哲學之間的拿捏?「我覺得人生只有一次不想留白,會想嘗試各種不同的造型。目前覺得因為整理長髮而多出許多『空白』的時間,讓腦袋心無旁鶩的沉思沉澱,還不錯。」
連整理頭髮的時間都會拿來思考,他在言談中透露出來的「瘋狂」大多是從生活點滴中延伸出來,無窮無盡的設計思維。他說「常聽人家講生活和工作要取得balance,但這無法平衡啊,尤其是當你的工作內容是興趣的時候,其實兩者皆要取得的更多是『harmony 和諧』。」因為他懂得享受工作的每個環節與過程,當他在工作中獲得滿足,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且快樂。
|狂是表現在「無分界」的設計上
大學會選擇雙主修工業設計和電機工程,李盛弘說那是在產品設計的課程中被激發的靈感。那堂課老師讓大家設計滑鼠外觀。李盛弘那時想,「為何我不能從內部功能開始設計?這裡面的電路板和程式是怎麼安排運作的?」為了能夠全面掌控由裡到外的設計,他決定走上加修電機工程學分的不歸路。
在設計師的感性與電機系的理性中交叉跌撞,李盛弘等於提早進入新鮮人的第一年,什麼都要學,什麼都想會。這也養成了他至今每周一到五白天上班晚上寫作,周六到大學教書,周日做自己的side project,如此充實的日子。
他已習慣走出舒適圈,將觀感打開,隨時觀察細節。從這樣的觀察生活延伸出「看東西三個層次」理論:一是光線的反射,所以看到表面形體;二是看懂它,它背後有什麼故事;三是看透它,你是否有什麼觀點。他認為創作是這三個層次的過程,可以幫助他去理解這個世界。雖然做的事情很多但都是彼此相關,互相循環。給自己一年寫一本書的目標,不是定個題目去取材撰寫,而是以收納這一年看到的內容,對他來說是一個整理,很自然的產生新的東西。
在德國三個月駐村計畫的日常與成果發表會/圖片提供 李盛弘 ,Winfried Reinhardt
也因為全開的觀感讓李盛弘理解到他不能侷限在設計的某個部分,於是造就了他「無分界」的設計思維,以工作方式來看比較類似整合的位置。再來是對於每個案子前瞻性的洞察能力,他習慣在每個案子的過程中加入對未來發展的想像與規劃,於是執行專案的同時他也不斷的往前邁進。
|設計是強加特質,美是五感的舒服
就像人類的視野一樣,思考一個設計的深度與持續性,是天生還是訓練?李盛弘說他的靈感來自生活中的各種經驗。而設計和美感之間的權衡方式,同時遊走在工程與設計兩端的李盛弘,對設計有著有趣的詮釋:Desing = Decoding signal。對他而言設計是從新拆解既有的東西,重新排列組合加強其特質,使它能解決問題,符合需求。美則是很主觀的「舒服」,不論是配色、形狀都讓人感到舒適。
舉例來說,之前在德國駐村有了許多搭火車的機會,在過程中發現車門旁邊有欄杆,這個欄杆並不是在正中間,而是有點偏。小通道是給沒有行李的人走,大通道則是給長途旅行攜帶行李的人走。這些就是不會讓使用者發現,但會讓你出入方便,每天搭乘都很舒適的好設計。
|對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會是設計師和創意者
常在短時間內與不同領域、國家的人合作,李盛弘積極讓自己成為擅長溝通的整合者。在德國駐村的經驗中,他認為學習營造出讓每個人都能發揮的環境,比創造如何的設計概念都來得重要。合作團隊使用的空間、光線、配色、人際距離,是否擁有犯錯的空間和調整的彈性。
|學習面對挫折才有機會成長
NBA自由選手林書豪在一場佈道會上提及2019年在 NBA 尚無球隊可去,距離「想成為的球員」越來越遠,並一度因無法承受挫敗感落淚。這幾乎就是將興趣當工作,工作又與生活密不可分時,會遇到的困境。
聊到這點,李盛弘倒是一派輕鬆的說「在我這個年紀,應該要多push自己走出舒適圈。受到挫折表示我了解的有限,還不夠多。但同時也表示我還有調整和成長的空間。」對他來說,環境是人造就出來的;挫折是讓人再站起來的,重點是要勇敢面對挫折。
訪談結束之後李盛弘又要放自己去美國闖了,相對於台灣的設計環境與成長他充滿期待。我們真心期待著他與瘋設計分開來成長的之後十年,到時我們再聚,聊聊彼此的見聞與成長吧!
李盛弘在「聚膠行動」中發揮視覺想像力! /圖片提供 李盛弘
攝影/AJ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