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有不少攝影發燒友願意花上大量金錢購買相機。可是有錢買機,卻忽視維修保養,導致相機壽命大減。尤其香港天氣潮濕,若儲存不當或沒作日常保養,主機內部和鏡頭發霉亦屬常見,輕則影響相片質素,嚴重的則會弄壞零件。要防患未然,除了將相機存於防潮箱內,為相機除氧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有相機「醫生」說:「相機出毛病跟人生病的原因相似,醫相機要像醫人一樣,要對症下藥。」
日本製造耐用 價高有保證
相機維修師傅阮英偉自2000年入行以來,自言保守估計「醫治」了3、4萬部數碼相機。他認為相機出毛病跟人生病的原因相似,「人會病從口入,相機也一樣,使用有問題的SD卡及代用電(非原廠電池),相機容易出問題。此外,相機『操勞』過度,快門簾、摩打、齒輪耗損,也會導致壞機」。但過猶不及,太少操作又會老化,需要像人一樣時不時郁動一下或做運動。專拍商業攝影的資深攝影師蘇文郁也同意,「相機、鏡頭、閃燈等器材要不時拿出來使用,長期不用,反而容易發霉和壞機」。
相機記錄不少人生重要時刻,因此,質素好和耐用相當重要。阮英偉買相機的前提是首選日本製造,「10年前的相機比現在耐用,因為很多也是made in Japan,用料較好」。而且他只買價錢較貴的型號,「相機價錢反映用料質素及廠商的研發成本,價錢較高,理論上質素較好。有些型號經多年研發,數年才出一部,質量較有保證」。不過,即使相機用料再好,如果使用及存放不當,也有可能壞機。懂得保養,才是相機耐用之道。
貼士一:除氧防菌 冷氣抽濕
為免相機發霉,很多人會把相機放進防潮箱,但原來替相機除氧也很重要。阮英偉說,「細菌需要氧氣生存,沒有氧氣的話,能進一步減低相機發霉的風險,降低電子零件的氧化速度,以及保持塑膠的硬度,不易爆裂。理想的相機存放方法,是將相機和除氧劑一併放進密實袋,擠出空氣後密封袋口,然後再放入防潮箱」。阮英偉多年來也是用此方法存放相機,並會定期添加除氧劑及開冷氣抽濕和降低環境溫度,「相機的理想存放溫度為20℃,相對濕度約50%」。
他又提醒在家中使用冷氣的話,最好使用變頻冷氣,「因為壓縮機會藉着變頻來改變轉速,能維持穩定的室內溫度及濕度,有利保存電子產品,而且比定頻冷氣慳電三成至六成。相反,定頻冷氣於房間夠凍時,壓縮機停止運作不再製冷,但風扇卻繼續操作,將空氣抽入機內,經過內部潮濕的冷凝器鋁管(Coil),為空間帶來濕氣和霉味。除非開啟抽濕模式,夠凍後風扇就會不動,潮濕的冷凝器就不會排出濕氣」。
貼士二:牙刷清理外殼 去手汗鹽分
相機外殼滿佈細菌和手汗剩下的鹽分,如細菌走入相機內部,接觸到空氣中的水氣及塵埃,便容易發霉。阮英偉教路,每次使用相機後清潔,以牙刷沾些少水分,輕力擦拭相機,清走細菌、鹽分和塵埃,抹走多餘水分後開冷氣抽濕。
貼士三:保護鏡防刮 遮光罩防撞
蘇文郁表示,為鏡頭加上保護鏡(例如UV濾鏡)能避免鏡頭遭刮損。此外,使用遮光罩亦很重要,「很多人忽略遮光罩的重要,它除了防止不需要的光線進入,萬一鏡頭意外受撞擊或跌落地,它猶如防撞bumper,為鏡頭提供多一重保護,建議鏡頭應長期安裝遮光罩」。
貼士四:溫差小 防水氣凝結
如果室外及室內溫差大,相機會產生水氣。阮英偉說:「假設室外環境是7℃,拍攝後走進餐廳用膳,溫度為22℃,15℃的溫差會使相機內部凝結水氣,溫差愈大,水氣愈多,增加相機發霉風險。」
他又提醒,由低溫地方進入溫暖地方前,應將相機放入密實袋內,然後放入背包。離開溫暖地方之前也不要拿出相機使用,避免相機接觸暖空氣。
貼士五:電池不離機 定期充電
如果相機不支援USB接口直接充電功能,需要取出電池充電,充電後宜盡快放回相機內。
阮英偉解釋,「因為相片的拍攝日期及時間等資料,需要電量來維持,如果相機沒有電池,或電量完全耗盡,相機會使用內置的小型充電池來維持上述功能。由於小電池也有壽命,使用次數愈多愈易壞,壞掉後需要拆機才能更換。因此,即使相機長期不用,也應半年充電一次」。
文:李佩雯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