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投書CNN12年後:護理師林美琪分析離職潮下的勇敢與無奈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9月05日07:08 • 發布於 09月05日07:0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陳德信攝
投書CNN12年後:護理師林美琪分析離職潮下的勇敢與無奈

12年前護理職災頻傳,護理師林美琪投書CNN直指醫院慘況,掀起軒然大波。12年後,護理界爆發疫後離職潮,林美琪還在護理崗位上。她接受《康健》專訪,分析這些年的職場確實變好,點出疫後離職潮下的勇敢與無奈,以及縮小人力缺口的可能性。

我2008年從護專畢業,先去澳洲待了一陣子,在一個長照住宿機構工作。機構管理和氣氛都很人性化,我從此愛上長照領域的護理工作,到今天都沒有改變。我很喜歡護理工作。護理師能夠幫助到一整個家庭,讓人在慌亂中獲得支持、很快獲得喘息、安定下來,就像抓到一根浮木一樣。我讀了這麼多書,如果不做護理,好像就失去意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但回國之後,負面經驗開始累積。跨科支援、花花班(多種班別混雜)、負時數(待命班沒出勤,就算欠醫院工時),層出不窮。2011年底,我認識一些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的創始成員,接觸到一些職災案例,看到才30、40歲的學姊學妹,忽然得到重病,像是自體免疫疾病、癌症。

投書CNN一戰成名卻壓力爆棚,只想被遺忘

「為什麼護理工作把人消耗殆盡,不是讓人能持續投入、成長的永續職場?」我心裡出現這樣的疑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012年,護理師職災新聞頻傳,有護理師吊著點滴上班,也有人上班上到一半中風。有天休假,我看CNN報導美國政府派人來台取經,大讚台灣醫療和健保。當下我有點生氣,認為報導沒有身在其中者的聲音,就寫了篇文章反駁CNN,把醫療人員所受的壓迫說出來。台灣人常說「家醜不要外揚」,但我最討厭這句話了。

這篇投書被媒體大幅報導,我忽然變得眾所皆知。擔心言行被放大檢視,每天戰戰兢兢,壓力很大。我還問過工殤協會的朋友「到底何時大家才會忘記我這個人?」

12年努力拉住護理職場底線,依舊長期缺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我繼續做長照護理,依序在私立養護機構5年、公辦民營的居家護理所2年,今年是在公立醫學中心護理之家的第4年。這麼多年來,某些狀況確實有變好。醫療工會相繼成立,賣力倡議。之前只要求白班護病比,現在3班都有要求,不允許夜班接著上白班,等於有些底線拉住了。

雖守住職場底線,護理師仍長年缺工。政府每年編20億預算補貼護理人力,錢起初都用在開研討會、買護理制服、護士鞋,後來增加臨床教師培訓、畢業生就業規劃、公費生獎學金、改建員工宿舍、餐旅福利等。

醫院不知該如何用這些錢增聘人力,也感覺不出醫院有在緊張。因為以女性為主的護理職場,本來就有因結婚、育兒、照顧家人等因素離職的現象。離職情況逐年加劇,一大原因是薪資沒有成長。30年前我填志願的時候,就業輔導欄就寫「大學畢業護理師起薪4萬」,30年後仍是4萬。

選擇留下的,不是靠信念和熱忱支撐、就是被現實生活各種開銷和貸款所逼。背負房貸的護理人員,通常不會輕易離職。

想要深耕護理職場、進階為專科護理師的,30歲後通常已有一定成果,離職率較低。若現實壓力、職場企圖都沒有,30歲後通常也有其他興趣,動念斜槓或轉職。最容易瀟灑離職的就是「3無」的護理師:無房貸、無小孩、無奉養長輩壓力。

疫後護理新手需極大勇氣,老手過勞又不受重視

2020年起因為疫情,連續3年護理系學生無法進入醫院實習。這大幅降低2020年~2023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率,招募公告高掛一整年,沒有履歷就是沒有履歷,因為不曾實習就要進醫院工作,難度真的很高。

2023年疫後第1次醫院評鑑結束,開始爆發大離職潮,醫院期待6月畢業能補到人,但沒有人就是沒有人。我去年輕人聚集的網路社群看,很多護理畢業生都在說:「護理是什麼賤命的職業嗎?誰愛做誰去!」

敢踏入臨床工作的護理師,第1年人數就腰斬一半是常態,因為醫療步調急迫,沒有餘裕讓新進人員有3個月成長期,資深人員也不見得有時間吃飯。近年新進人員更辛苦,立即面臨嚴峻疫情、瑣碎防疫規定引發的溝通衝突,導致新人流失率居高不下。

林美琪發現職場環境確實有些改善,像是醫療工會相繼成立、不允許夜班接著上白班等,等於有些底線守住了。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很多人會批評Z世代的年輕人,但我很佩服這幾年鼓起勇氣踏入臨床的畢業生。他們是教改後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一代,很多人背著學貸,勇敢踏進臨床,對於不公平、不合理或違反勞基法的勞動環境,更勇於提出質疑和抵抗。加上疫情期間缺乏實習,進入臨床的難度很高,我都不確定自己要是他們,能有多勇敢?

資深人員也有苦難言。至少3年臨床經驗才能使護理師成為「熟手」,現在很多單位最資深也只有2年,其餘都是3個月、半年的新手。醫院給實習生或畢業生很多留任優待,但3~5年後就覺得你不會走了,薪資成長空間不大,也不再有留任獎勵。資深者工作繁重、壓力很大,卻有種「沒人在乎我」的感覺。

疫後離職潮2大原因:防疫疲勞、跨科支援

疫後離職潮有2大原因:防疫疲勞需要修復、「跨科支援」從特例變常態。

疫情期間人力吃緊、政策變動,工作壓力驟增,與病家溝通難度提高。加上防疫獎金發放拖延、分配不公等因素,內部矛盾升高,人心非常疲憊。專責病房收入增加,整年下來等於多了幾個月年終,其他單位一樣辛苦但資源更少、收入不變。

這幾年累積的防疫疲勞,至少要2~3年才能修復,這段期間,除非每年畢業生有一定比例投入臨床,還在崗位上的護理師才有機會稍微喘口氣。我認為2027年以前,狀況都不會有太大變化。護理人力顯著增加的契機會在2027年,到時有今年政府開放大學廣設護理系的第一批畢業生,但即便到時人力提升,也絕不足以因應超高齡社會的照顧需求。

跨科支援始於疫情期間必須彈性調度病床,例如把癌症化療病人放到骨科病房、安胎產婦放到復健科病房。專科醫師巡房只看自己科的病人,但護理師什麼科的病人都要照顧。疫情非常時期暫時這樣做也罷,但隨著疫情趨緩,醫院卻不停止跨科支援的亂象,反而使之常態化。

各科病房護理師術業有專攻,被硬塞沒照顧過的病人,會很害怕出事、惹上醫糾,卻不能在照顧病人、回答家屬的時候露出害怕的樣子。被迫跨科支援的護理師,每天壓抑著惶恐和心虛,因服務品質不佳而自責。同樣的薪水,要不要繼續承擔這麼大的壓力和風險?愈是敬業的護理師,愈是只能選擇離開。

醫院繼續濫用跨科支援,離職潮就不會停。護理人力缺口已經超過萬人,醫院關病房、控制收入院的床數,將無法照顧的病人從急診轉出,但急診仍將走向崩潰邊緣。等到時序進入秋冬時,我們就會看到真正的待床人數高峰。

人力缺口難縮小,接受外籍照顧人才是國際趨勢

要留住人才,給留任獎金、病歷電子化、簡化工作流程,遵守勞基法的工時規定、盡量固定班、減少花花班表,改為1個月最多兩種班別,都是友善職場的做法,但最實際的,還是薪資要成長。不能寄望以公費生還債的方式將人綁住,這是犧牲經濟條件欠佳的學生,並不公平。

未來勢必要開放更多外籍人力投入照顧和護理。花蓮慈濟醫院已率先採用外籍護理佐理員,加拿大讓赴加國照顧兒童、老人和殘疾者的外籍看護人員可獲得永久居留權。世界各國為因應照顧人力不足,對於可從事照顧的外籍人士,都給予歡迎和優待,社會大眾也要逐步接受事實,善待照顧者,不分國籍。

至於我,即便知道大環境很難改變,還是會繼續尋找值得耕耘的場域,在第一線服務。我不會停止思考自己還能做什麼,只要能持續成長、成就別人,就不侷限在哪裡服務。都會區不差我一個,但偏鄉資源很少,與社區和家庭緊密連結的居家護理服務,是我接下來想要投入的。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頭髮多久洗一次才乾淨?醫曝「最佳」洗頭頻率:3關鍵影響頭皮健康,1動作千萬別做
幸福熟齡(台灣)
以死相諫|不滿富豪輕率安樂死寵物,英國35歲獸醫John Ellis心碎輕生。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每天吃2片,大腸癌率暴增18%!盤點你天天吃的五大致癌食物
幸福熟齡(台灣)
輕生公務員沒蓋白布、輪椅送醫 邱泰源承認:作法不對
NOW健康(TW)
破地獄|電影引發的深刻回憶,曾俊華深情回憶亡父:勞碌一生卻不幸罹癌。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感冒吃什麼好得快?營養師2個高蛋白食物+中醫補水4飲品推薦
康健雜誌
洗不掉的歲月味道!40歲飄「老人味」如油耗味般 醫:喝綠茶能消除
中天新聞網
女性更年期有提早趨勢!「這些」都是潛在影響因子 如何食補幫助延緩?
台灣健康醫療網
抽脂也抽不掉的危機!代謝症候群恐致三高、慢性疾病
Heho 健康(台灣)
秋季食補正當時!網友激推8大進補食材 水果就占了3項
NOW健康(TW)
邱鎮軍放「土皇帝」吼下屬錄音問「算不算目的良善?」 邱泰源聽完秒愣
中天新聞網
肌膚保濕「要做這1步」才有效果! 改善乾燥、發癢、脫屑千萬不能忘
台灣健康醫療網
【皰疹】內地女拆包裹沒洗手眼睛慘染皰疹 一文了解什麼是皰疹?
高燒 Gofever
提早服藥能預防失智症?他長照父母揭殘酷真相:用藥短期延緩退化,不如把握「這段黃金時間」
幸福熟齡(台灣)
【球後視神經炎】9歲女童抱怨看不清楚作業寫什麼 媽媽誤會找籍口不做功課!1週後送醫後悔不已
MamiDaily
高齡阿嬤胰臟腫瘤致食不下嚥 「胃腸微創手術」成功恢復進食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失智症必知!阿茲海默氏症新藥能逆轉疾病嗎?7大Q&A看適用對象及費用
Heho 健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