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顫抖症「顫抖」本質找到了 神經醫學新突破登國際期刊

NOW健康(TW)
更新於 07月23日06:01 • 發布於 07月23日05:52 • 陳如頤 報導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原發性顫抖症盛行於高齡族群,在高齡族群盛行率為帕金森氏症的5倍,為找出引起顫抖的機制,並協助國人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計畫共同支持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潘明楷副教授研究團隊,成功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直指「顫抖」的本質,且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並將此一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原發性顫抖症是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在高齡族群盛行率為帕金森氏症的5倍,產生的動作性顫抖大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嚴重手部抖動影響飲食習慣等。潘明楷副教授研究團隊在顫抖症的致病機轉領域長期深耕,關於神經迴路的動態變化及頻率調控研究上,已達世界頂尖的地位,以光電科技為主的動態神經記錄更是其中的強項。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本研究成果首次將「精確、定量的神經計算機制」引入生物學領域,跨領域整合以物理學及數學的精度,將顫抖頻率等生命現象轉化成可以定量的數字,成功解釋疾病形成的核心機轉,並展現精準調節生物行為的潛力。

由於基因和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下,原發性顫抖症患者的致病成因不同,因此超過50%的病患,對現行的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而新興的「深腦刺激術」、「磁振導引超音波燒灼術」等技術,雖然初始療效大於7成,但療程後期的效果逐漸遞減。因此,在精準醫學發達的今日,這種多成因樣態的疾病仍難以克服。

原發性顫抖症病患顫抖頻率是每秒4至12次,為追蹤高速頻率變化,研究團隊開發一系列光電技術,運用所開發之小腦腦波技術,找出小腦內的共振迴路,證實小腦神經細胞是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平均放電頻率,如同幾千個神經元同時運算,藉由大數法則形成的平均值,產生精準且穩定的顫抖頻率控制,團隊透過光學頻率刺激設計可調整顫抖症小鼠的顫抖頻率,並在臨床應用上,藉由非侵入性的穿顱交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干擾小腦共振頻率的穩定度,有效緩解病患顫抖症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潘明楷副教授研究團隊從疾病形成的定性描述到定量計算,是生醫科學躍進的重要關鍵,期待醫學及光電科技的交匯,能由本質上改變生物學,為生醫產業發展與醫學領域帶來新一波革命。

# 首圖來源/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7種」屁味藏危機!「金屬、化學味」恐是肝硬化徵兆
中天新聞網
「射後不理」是真的!醫揭「聖人模式」原因:女生也會有
中天新聞網
頭頸肩背僵硬痠痛? 6個日常壞習慣讓頸椎不堪重負
台灣健康醫療網
哈佛醫師強力推薦!防癌「黃金4寶」蔬菜湯 抗癌、減重還可增免疫力
中天新聞網
短時運動高效燃脂?英研究帶來運動新觀點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白內障」不是老人專利!醫揭「2原因」恐讓你出生就中獎
中天新聞網
別再買「巴克球」給孩子玩了!1歲嬰腹中「10顆黏成一串」慘穿破腸
中天新聞網
照顧者的安心後盾!臺北市喘息服務讓照顧者身心放假、長者延緩退化
台灣健康醫療網
隱性遺傳白化症患者眼睛畏光敏感 定期視力檢查不可少
NOW健康(TW)
運動易頭暈、疲累恐是「貧血」! 醫列常見原因籲:就醫診治
台灣健康醫療網
牙齒決定我們會不會得「失智症」?日本研究證實:注意2件事,當心失智風險飆最高3倍
幸福熟齡(台灣)
一篇看懂BMR與TDEE差別!基礎代謝率多少正常?想要提高基礎代謝記得做這5件事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80歲老翁烈日下騎車暈眩跌倒 送醫一檢竟是「急性血癌」
台灣健康醫療網
膽結石愛找「她」!43歲女晚餐後上腹悶痛 竟是膽結石
NOW健康(TW)
揮別「更年期」煩躁、焦慮壞情緒!醫授「5方法」緩解
中天新聞網
不花錢也能上「心靈成長」課!醫教1招最有用:代謝、內分泌都變好
中天新聞網
天氣變冷就覺得累?醫激推「4種食材」調節:與自律神經有關
中天新聞網
幼兒園老師發不出聲竟是「聲帶長繭」  復健調整共鳴找回嗓音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