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眾或有個刻板印象,戴着頭巾、身穿罩袍的穆斯林婦女對新事物的態度,想必是傳統、保守。不過Asfa第一次接觸前所未見的月經用品時,好奇心不遜於任何女生,指着月亮杯問:「這是什麼?」兩年前播下的種子,最終促成月經教育計劃「Life Changer」。計劃由解放月事(Free Periods Hong Kong)、慈善團體「社區文化關注」聯同Asfa和Asima兩名巴基斯坦女士籌劃,與十多名少數族裔女士以烏都語講「經」。對象看似突破但其實也很合理——經期不適是全球女性共同面對的苦事,而原來月事禁忌乃跨國界、跨文化的現象。
背景
項目:月經教育計劃「Life Changer」
目的:為少數族裔女性提供有關月經的準確知識,介紹可緩解月經周期不適的各種月經用品,使她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摒棄羞恥感
人物:巴基斯坦裔婦女領袖Asfa和Asima、Free Periods Hong Kong共同創辦人陳鈺霖(Zoe)、「社區文化關注」社區營造幹事陳瑞玲、少數族裔女士參加者
拋開禁忌學新事物
在兩年前的土瓜灣生活墟(土墟),Asfa開檔畫彩繪Henna,Free Periods Hong Kong共同創辦人陳鈺霖(Zoe)則於另一檔售賣月事產品。兩人本來不相識,由「社區文化關注」社區營造幹事陳瑞玲牽線。瑞玲多年前從Zoe買入第一個月亮杯,使用後似是打開了新世界,一直想向少數族裔女士介紹不同月經用品。
訪問時Asfa毫不避忌,一手拿起漏斗狀的月亮杯,憶述自己兩年前在芸芸月經用品中,第一眼便留意到月亮杯。她聽着Zoe解釋用法,既疑惑又有點害羞,「當時已經問不出問題,因為我很驚訝,不斷在思考人們到底怎樣使用它」。瑞玲從旁分享過去幾年的使用體驗,給予Asfa信心。Asfa還主動問及月經褲的價格,想着有足夠預算時為正值青春期的女兒購買,自己則會嘗試其他產品。她的積極態度讓瑞玲有所啟發:「少數族裔婦女亦很開明,願意認識新事物。」
後來瑞玲和Zoe得悉HER Fund婦女動力基金有一個「擁抱多元資助計劃」,成功申請後獲資助推動月經教育計劃,藉介紹不同月經產品,慢慢帶出月經以至性相關的知識。
解「破處」疑惑 經血知多少?
在本地小學,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女生會接受月經教育,學習使用衛生巾,但少有認識布衛生巾、月經褲、衛生棉條和月亮杯等月經產品。不少女性對後者很陌生,透過Asfa和Zoe的介紹,記者也長知識。
譬如月亮杯最常見的誤解是會導致「破處」,即處女膜(近年外國及其他華文地區陸續提倡正名為「陰道冠」)破損,不止參與Life Changer計劃的巴裔婦女會問,記者也聽過長輩反覆提及。Zoe解釋,陰道冠並非一層封閉的膜,本身已有孔洞讓月經流出,故使用棉條和月亮杯並不會戳破它。Asfa也是從這次計劃才知道,原來劇烈運動或踏單車,都有可能導致陰道冠破損。
「當我們介紹產品,我們不止是在說產品本身,而是背後的知識。」Zoe舉例,即使在華人文化中,亦存在「女生在首次性行為時必然落紅」的誤解,「所以我想用月亮杯和棉條去說明,這想法是不正確的。在不同文化之中,女性也在承受這類負擔」。
不少參加者本身已認識Asfa幾年,但她們最初來上課時,仍羞於談論月經話題。直至Asfa建立起舒適氛圍,她們才慢慢打開話匣子,「她們也有未結婚的年輕女兒,擔心使用這些產品會否對其有害」。教學團隊於是逐一解釋,另一疑慮是小小的月亮杯,能否有足夠容量盛載經血?課堂上她們請學員猜一猜每次來經的總出血量,究竟是約為益力多、小盒裝還是大盒裝紙包飲品的容量。記者也想不到自己竟然答錯(答案見圖A),就算是生於香港的女生,仍有很多月經知識要學。
憶成長地落後 墊厚布防漏
Life Changer工作坊由淺入深,第一節先以生活經驗切入,第二節介紹布衛生巾、月經褲,第三節才談及相對進階的衛生棉條、月亮杯。雖然Asfa認同布衛生巾、月亮杯等產品舒適有效,但她和Asima在上課前向學員強調並非推銷,使用與否是個人選擇,「可能她們需要時間接受,但至少有機會嘗試」。經過她倆介紹,18名參與計劃的婦女中,最終有7人試用布衛生巾或棉條。
相較其他產品,Asfa對布衛生巾格外熟悉,摸着其防水底層大讚舒適又安全,可算是以前在巴基斯坦家鄉所用的「進階版」。她1990年代在巴基斯坦成長,所住地區相對落後,距離大城市一個半小時車程,像衛生巾這些新產品要不價格極高,要不根本不會在家鄉出現。當地女生來經時為免經血滲漏,會在內褲墊上大量布料,然而厚重布料不便走動,不吸水的物料更可致滲漏。Asfa觀察到許多女生會長時間坐着,甚至避免上廁所。
香港的生活富裕得多,大多數女性毋須經歷「月經貧窮」,即因經濟困難而引致與月經相關的問題,如缺乏適切而衛生的月事用品、衍生健康及社交困擾等。Asfa和姊姊Asima來港後轉用衛生巾,不過即棄衛生巾要定期購買,所費不貲;而在夏天悶熱天氣下,她們長時間於廚房煮食,來經時相當不適。她們亦聽聞有些女士經血量較多,使用衛生巾易致皮膚過敏或感染。
Asfa試用即棄衛生巾以外的月事產品,感覺生活有很大轉變,不但生理上更舒服,可重用產品使其錢包也更「舒服」。她基於親身體驗,最終決定為月經教育計劃改名為Life Changer(改變生命)。
不羞不避 知識授下一代
電影《破‧地獄》對白「女人有月經,祖師爺唔鍾意㗎」於網上不乏討論。雖然宗教與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但在巴基斯坦成長的Asfa和Asima亦曾目睹社群對月經的誤解,使女生深受其害。有長輩不了解初經的正常年紀,會怪責女生為何14歲便來經。穆斯林女性來經期間不可觸碰可蘭經、齋戒及進入清真寺和祈禱室。瑞玲憶述有學員在課堂分享,她們來經時不會與別人提及,因為當他人每天如常祈禱,自己便會成為特例。月經禁忌甚至污名慢慢在文化中形成。
Asfa和Asima也有女兒,她倆在女兒面前不會避談月經話題,會教導她們如何面對。Asima說,她們在課堂上也對其他母親傳遞信息,來經是正常不過的事,「不要害羞,將知識教授給你的孩子。如果你讓女兒感覺舒服,她們便會明白而願意分享其問題」。母女之間、社群之中願意多談月經話題,禁忌才可逐漸解開。
Asfa說針對少數族裔婦女的健康講座並不少,例如講解子宮頸癌、乳癌,不過Life Changer的學員紛紛表示,這是第一次接受月經教育。Zoe點出計劃的特別之處:「不止講述(月經相關的)疾病,更是關於自我照顧、健康檢查。」在最後一課,婦女一起手工製作布衛生巾,表現出很大興趣,還有人主動問有否範本。Zoe對她們的踴躍反應相當意外,即場複製範本樣式,讓她們回家製作。
特設烏都語教材交流
Life Changer橫跨5個月、一連4節的工作坊已經結束,Zoe希望日後可再獲資助重推計劃,既然手上已有烏都語教材,相信下次準備工夫可更輕省。Asima負責為教材翻譯成烏都語,以最熟悉的語言,與少數族裔婦女談論月經話題。她有使用網上翻譯工具,但有些詞語具不同意思,所以不能直接應用翻譯結果,需要人手修改。
更重要的是,來自不同地區的巴基斯坦婦女各有各方言,如果教育水平較低,可能不認識部分詞語。Asfa建議Asima翻譯得愈簡單愈好,受訪時她說起自身經歷,「有次我去看醫生,看到一張烏都語單張,但連我都看不明白」。有效溝通不止是翻譯,也要照顧受眾能否接收。像月經的英文可以是menstruation或period,Asfa說烏都語的「月經」有3個詞語表達,她們選擇其中兩個在教材交替使用。當然「月亮杯」如此新穎的詞語並無烏都語說法,她們教學時只能以英文單字稱呼。
每次為不同群組設計月經教育活動,Zoe總嘗試度身訂做,譬如這次以烏都語與少數族裔婦女交流,而以往曾面對具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則設計多圖像的小冊子。教材固然重要,但就月經這個曾是或仍是禁忌的話題,坦誠交流的氛圍也不能缺少。「我們(課堂中)總有一些理論、專業術語,但(有關月經的)生活經驗是完全不同,有很多的情緒,身體狀况有高低起伏,我們需要一個安全空間去討論。」
文˙ 朱令筠
{ 圖 } 廖凱霖、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林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