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年將盡,各大傳媒都在做年度回顧這例行公事,盤點過去一年大事。過去一年好像真的沒什麼好消息:烏克蘭、加沙、黎巴嫩、蘇丹戰火持續,德國和法國政治不穩,特朗普將再次成為美國總統……看着這些年度回顧,似乎還是滑滑手機看小貓短片較叫人開心。
《時代雜誌》自1927年的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曾幾何時是新聞焦點,昔日國際版還要預留版面專門守候。但時至今天,「風雲人物」早已乏人問津。今年的得主順理成章是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特朗普及美國大選早就佔據了2024年各地的新聞版面,用不着《時代》錦上添花,他早已起風雲了。《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等國際傳媒的回顧及前瞻都離不開特朗普:俄烏戰爭及中東局勢在「特朗普2.0」會如何發展?特朗普揚言要對中國、加拿大等國加徵關稅,又會如何衝擊國際經濟及地緣政治?
《經濟學人》年度詞:惡人政治
除了年度人物外,還有年度字詞。《經濟學人》今年的年度字詞是「惡人政治」(Kakistocracy),此詞是賢能政治(Meritocracy)的相反詞,意即由最惡劣的人(kakos)管治的政體。該刊稱,若非特朗普勝選,年度字詞不會是這個。特朗普勝選後,不少被提名要職者都是操守成疑者,如原被提名司法部長的蓋茨(Matt Gaetz)被指控涉及性犯罪和毒品犯罪,正受國會調查;被提名衛生部長的是反疫苗的小羅拔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被提名國家情報總監的加巴德(Tulsi Gabbard)則是讚賞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陰謀論者……除非你是侵粉,看着這些回顧和前瞻很難開心起來。
這一年對美國自由派是難捱的一年,特朗普強勢勝選,唯一叫人慶幸的是外界憂慮的選舉暴力沒有發生。2024年12月,自2000年1月起在《紐約時報》寫專欄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宣布擱筆。他在告別專欄中回顧了25年來的變化,驚訝2000年初期西方社會的普遍樂觀氛圍,但現在已變成憤怒和怨恨。他指怨恨不僅存在於一般民眾,連馬斯克之流等億萬富翁也充滿怨恨。
精英階層失民心
不過,25年前真是一片美好嗎?現時美國的癥結都可以在25年前找到源頭,如右翼陰謀論早在克林頓時代便在網上流傳,民主共和兩黨黨爭也可追溯到克林頓時代,2000年大選的點票爭議更鬧至最高法院。喬治布殊時代有九一一恐襲,2003年伊拉克戰爭亦引起自由派和保守派激烈爭辯。但克魯明說,開始寫專欄時氣氛總體仍然是樂觀的,2003年時自由派質疑攻伊理據陷劣勢,其中一個理由便是公眾不相信政府會欺騙他們。不過,這種對政府和精英的信任都已成過去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及2012年的歐債危機都衝擊公眾對精英的信心。人們對精英階層——無論是民選官員、金融機構還是科技億萬富豪——的信任崩潰,怨恨情緒佔據上風。
克魯明相信,公眾到了某時刻便會意識到那些高舉反精英的政客本身也是精英,並會追究他們沒兌現承諾的責任,「雖然怨恨可以讓壞人上台,但長遠來看不能讓他們一直掌權」。他最後寫道,若向正出現的「惡人政治」說不,我們最終可能找到通往更美好世界的道路。換句話說,大家可以做的便是緊守崗位、放長雙眼。
如果克魯明的文章令人難以開懷,或者可以看看《經濟學人》的年度國家。該刊自2013年起每年都會選出年度國家,那不一定最快樂或最富有的國家,而是年內最有進步的國家。今年的得主是孟加拉,該國一場由學生發起的示威演變成全民抗議,最終將統治15年的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推翻。第二名則是敘利亞,該國近10年的內戰早已沒人關注,但一直屹立不倒半世紀的阿薩德政權卻倒下。兩國變天都是意料之外,令外界大為震驚。
孟加拉政局向來動盪,但過去的政治衝突多是政黨之間,但今次反政府示威卻是由學生發起的草根運動。哈西娜的統治雖然曾實現經濟增長,但貪腐嚴重,且社會貧富不均,孟加拉最富有10%人口獲得逾全國總收入41%,而最底層的10%人口僅獲得略高於1%。7月的示威也是源於對不公平社會的不滿。該國公務員職位有超過一半保留給特定群體,包括1971年獨立戰爭退伍軍人的後代。這制度2018年曾被廢除,但今年6月又被高等法院恢復。對一個青年失業率超過15%的國家來說,這不公的制度只是冰山一角。憤怒的學生走上街頭抗議,哈西娜卻指示威者不愛國,讓警察鐵腕鎮壓,又煽動執政黨的支持者攻擊示威者,結果激怒更多人示威。哈西娜最終倉皇出走印度。哈西娜的政敵、發展微型貸款享譽國際的「窮人銀行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回國領導臨時政府。
孟加拉目前尚未決定何時大選,跟印度的關係亦受關注。《經人》亦不諱言孟加拉目前有不少挑戰,但該刊認為政治過渡目前仍「令人鼓舞」,尤努斯領導的臨時技術官僚政府得到了學生、軍隊、商界和公民社會的支持,秩序和經濟都得以穩定。
挑剔者會說,過去不少例子都顯示人民力量只是曇花一現而已。《經人》年度國家不少轉過頭來便倒退。例如2015年得主緬甸,當年舉行歷史性國會選舉,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大勝執政。雖然軍方仍然掌握很大權力,但那時刻,緬甸彷彿真的改變了。殊不知,軍方2021年發動政變奪權,昂山素姬再次成階下囚,緬甸內戰亦延續至今。又例如2014年得主突尼西亞,該國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發源地,當阿拉伯之春的其他國家如敘利亞和埃及不是陷入內戰便是重返獨裁,突尼西亞卻落實民主轉型,2014年頒布新憲法並舉行自由選舉。然而,突尼西亞總統賽義德(Kais Saied)2021年7月發動自我政變(self-coup),解散國會,並將總理辭退,擴大總統權力,至今仍然在位。
談起「自我政變」,便不能不提韓國今年12月一場離奇的自我政變。韓國總統尹錫悅因為不滿反對黨事無大小彈劾官員,令施政受掣肘,突然在12月3日宣布戒嚴,即時喚起韓國獨裁統治的回憶,但尹錫悅跟過往獨裁者不同,沒有軍隊支持,這次戒嚴也以6小時告終。民眾迅速動員追究尹錫悅責任,韓國國會經過兩次投票最終通過彈劾,尹錫悅成為韓國史上第3名被彈劾的總統。這場離奇政變沒有流血收場,不少人都慶幸韓國社會成熟了。不過,事情並未了結,反對黨12月27日彈劾代理總統職務的總理韓悳洙,突顯政治僵局之難解。韓國所面對的何嘗不是包括美國在內的民主政體面臨的挑戰:你死我活的政治兩極化、對制度的信任被削弱、政黨試圖利用調查工具謀取黨派利益。惟歷史發展向來不是康莊大道,民主發展總是跌跌撞撞,旁觀者只能讚許進步、譴責倒退,此舉也只是重新肯定我們珍視的價值而已。
還是好好讀書吧
當然,世事發展不到個體左右,現實有時的確太令人沮喪,社交媒體上的無聊短片成為逃避現實的誘惑。這裏不妨提一下牛津大學出版社2024年度字詞「brain rot」(腦腐)。該詞的定義是「一個人精神或智力狀態的疑似退化,特別是被視為過度消費瑣碎或沒有挑戰性內容(特別指網上內容)所導致的結果」。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挑戰,但有澄明的心境才能在紛亂的時局中繼續前行。為防「腦腐」,還是好好讀書吧。
文˙林康琪
圖˙吳浚匡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