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師化身居家教練 為病後人生找回希望
往來高雄與屏東的屏高快速道路,畢嘉士基金會居家好鼓勵團隊,每個月總要經過好幾回。
駕駛座上的治療師采威,一手扶著方向盤,一手拿著三明治,出門前她先在辦公室忙了一回,早餐只好在車上解決。坐在副駕的個案管理師雯婷同樣忙碌,一路上公務手機的鈴聲沒停過,全是家屬來電或是傳line的訊息,讓她頓時睡意全消。
趁空檔,兩人抓緊時間,討論起今天的行程。居家好鼓勵團隊自詡為患者的「生活訓練教練」,抱著去看「選手」的心情,采威與雯婷展開充滿使命感的一天。
生活是基本人權
那天踏進王阿嬤的家,迎面而來的是阿嬤的愁容。「治療師,媽媽最近鬧彆扭,不肯練走。」王阿嬤的兒子苦惱地說。
采威輕撫阿嬤的肩。「阿嬤,站起來,走一遍讓我看看。」阿嬤兒子趕緊推來助行器。這一走,采威立刻看出問題,原來阿嬤走不動的時候,不自覺會將肩膀縮起,壓迫頸椎導致疼痛。於是轉頭向「陪練員」也就是她兒子說:「察覺媽媽縮肩膀就讓她休息,放鬆後再繼續練。」
看出『選手』正遭遇撞牆期,喪失信心,采威問阿嬤:「你喜歡唱歌嗎?」「有話想要對你講,不知通也不通……」阿嬤被這麼一問,哼起了台語歌《四季紅》,采威陪她一起唱,一邊鼓勵「就是這樣,心情放輕鬆,慢慢來不要急。」
阿嬤來回走了2趟,原本蒼白的臉變得紅潤,兒子難掩欣喜,為母親擦去額頭上的汗珠,「走路好處多,精神變好、血壓穩定、排便也順,這些我很清楚,但又怕媽媽受傷,她不能拿碗、不能下床更麻煩。」離去前,采威再次叮嚀這家人「要先求有、再求好。」
訓練不是每天都會進步。采威深知身為「教練」需要帶來的,除了知識、方法,更多的是「鼓勵」,撐住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快要墜落的──對自己的失望。
返回車上,采威聊起行動不便的父親。她把居家好鼓勵計畫最重要的訓練原則:減少臥床時間,徹底貫徹在父親身上。「臥床時間減少,不管是坐、站或走,對增強肌力都有幫助,體力變好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但她明白並不容易。
「成敗關鍵取決照顧者的決心,我的方式比較不孝,堆滿箱子在床上,父親想躺床必須先把箱子搬下床,」采威笑著說,可是有效呀!現在父親已經習慣醒來後下床、靠助行器走去客廳活動,即便身體仍時好時壞,體力恢復的速度明顯比以前來得快。
「一直這樣看前顧後,久了也是會累。」采威道出照顧者的心境,「母親累了,換我接手,只要能讓父親下床,他便能依照自己想要過的方式生活,這是基本人權,我不忍心剝奪。」
不放棄任何希望
用過午餐,車子繼續往南開,往新案李大哥的家前進。開門的是居服員。李大哥幾個月前二度中風,幾乎都躺床。「他呀,之前不曉得從哪來的力氣,爬去廁所喝鹽酸,剛出院不久。」居服員壓低聲量說,采威一聽,神色黯淡下來。
她請居服員扶李大哥起身,想測測大哥手腳肌力。「大哥你可以走,我對你有信心。」采威激動地說,你的手腳還能出力,有希望的,「我們努力看看,好不好?」她請居服員抱李大哥到輪椅,「先練坐,把體力練起來,你有沒有發現這部輪椅可以傾斜?讓大哥坐1小時,再往後躺,休息10分鐘,每天至少練6次。」解說完仍放心不下,采威請居服員操作一遍。「對了,好鼓勵計畫可以借案家減壓坐墊,放輪椅上大哥就能坐久一點。」訓練策略一個一個從采威腦海冒了出來。
這天,案家買的電動床剛好送來。采威為居服員示範操作電動床,爭取大哥坐起的時間,講完再請居服員試著做一遍,做錯她又講一遍;然後,她又教了李大哥,同樣的過程,只是重複更多次。李太太在這個時候進門,如何操作輪椅、電動床,同樣的話采威又繼續對李太太不厭其煩複誦了好幾遍。像個媽媽,溫柔嘮叨著,深怕他們學不會。
居服員此時無意間提起:「大哥第一次中風還能走,還能開電動車外出,甚至有力氣拔光門前空地的雜草。」采威靈機一動便問大哥:「大哥想不想去拔草?外面那塊地好久沒處理了!體力練起來後,我們借你一台很厲害的站立式輪椅,我們來練習站。」
把訓練目標化作具體行動方案,采威希望在李大哥心中種下盼望。「很多長輩會跟我說:想跟以前一樣,「以前的自己」對長輩很重要。」她期待不久後可以陪李大哥在門前拔草,重現大哥昔日笑容。
雯婷在一旁也沒閒著,她忙著用手機錄影,把采威解說過程紀錄下來,再透過line@傳給李太太與居服員。「現在有網路很方便,遇到困難可以馬上問,不會悶著頭亂做,或是一時間看不出效果就放棄。」雯婷說,個管很重要的任務是追蹤,「個案不能只有治療師去才做,我會打電話盯進度,幫忙排除訓練障礙,類似總管的角色,是不同資源之間的橋樑。」留下聯絡方式、交代訓練功課,雯婷這才安心收拾起包包。
做回原本的自己
帶著灰色心情離開,下一戶來到鴨農──劉大哥的家。因為看見一群鴨,采威和雯婷又重新振奮起精神。
劉大哥中風後右側偏癱,時常有意無意就會說出「生病了,沒用了啦」的話。采威老早就想好,等小鴨送來,要請劉大哥帶他們去鴨寮。她的如意算盤是,塑造「情境」,「雖然大哥嘴上說不想再養鴨,但是熟悉的鴨群出現在眼前,動力就會出來。」
於是,采威為劉大哥設定的生活訓練項目,除了「起立、坐下」練肌力,她還請大哥練習揉紙團、丟紙團、水瓢舀水等動作,為照顧鴨群做準備。「她的女兒得知我們讓大哥練習丟紙團,收集好多日曆紙放在家裡。」雯婷感動地說。
這天小鴨來了,她們央求劉大哥走一趟鴨寮。下車時正好碰上鳥群飛來偷吃飼料,只見劉大哥抬著頭、拍起手來,這一拍,鳥全嚇飛了,幾個都市人站在一旁嘖嘖稱奇。采威趁勢鼓勵劉大哥:「走吧,你趕鴨去洗澡,讓我們看看。」
準備驗收成果,劉大哥對自己還是有些沒信心,采威把旗杆交給大哥。旗桿揮向右邊,右邊鴨群往水池前進一些,旗桿揮向左邊,左邊鴨群往水池也前進了一些,劉大哥跟在鴨群後頭步態仍不穩,但這一幕等於宣示大哥已經具備重回養鴨生活的能力。劉大哥的擔心是多餘的,采威和雯婷心裡響起一陣歡呼。
講了一整天的話,與劉大哥道別後,采威和雯婷才想起今天都沒喝水。回程路上去鎮上買一杯手搖飲,是她們出差的小確幸。
一邊喝著飲料,采威想起今天的新案李大哥,「如果好鼓勵計畫能夠早一點讓李大哥知道,或許他就不會走到輕生的那一步……」采威難掩失落。
訓練策略還在采威腦子轉,「我希望李大哥學會使用四腳拐,自己走去廁所,有機會走去廁所就有機會走到門口,我再教他怎麼上下電動代步車,我覺得這樣,他的心情會變好。」
「李大哥加油,要相信自己!」我彷彿聽見采威對著李大哥這樣說。
➤【起床任務】畢嘉士基金會「居家好鼓勵計畫」紀錄片https://youtu.be/-mtWHB-ZCTY
➤支持畢嘉士基金會《有盼望的老年》https://reurl.cc/3DpdMM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林筱庭
作者簡介_畢嘉士基金會
名稱取自於「屏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之一、曾來台行醫30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希望繼承他「永不放棄」的信念與解決問題的決心,盡其所能去看顧每一個生命的尊嚴。除了在屏東偏鄉開展多項長期照顧服務,包含日照服務、居家照顧服務、到宅沐浴車、長輩臨時住宿等,亦在非洲馬拉威從事教育及社區發展工作。
官網:https://bjorgaas.org.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bjorgaa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