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失智症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目前國內60歲以上失智症患者約30萬人,預計2040年將超過60萬人。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鄧鐘泉表示,失智症不同於正常的老化過程!正常老化可能會導致短暫的記憶喪失,但通常能夠恢復,而失智症則是腦部病變,導致長期記憶喪失和認知功能衰退。
失智症成因! 中風、營養素缺乏也會致病
根據失智症成因,臨床上常見有3大類型:
1.退化性失智症:最常見的為阿茲海默症,占6成。早期主要症狀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辨認困難,並伴隨其他認知功能障礙,屬於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破壞腦部神經細胞。
2.血管性失智症:由於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導致腦血液循環不良,進而造成腦細胞死亡。此類失智症的特點包括認知功能的突然惡化和有階段性的退化。中風後的病人約有5%會出現失智症狀,5年後約25%會發展為失智症。
3.其他因素:如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腦部創傷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都可能導致失智症。
失智症的症狀又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鄧鐘泉指出,早期症狀包括頻繁的記憶力減退,例如忘記最近的事情或重複發問;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困難、無法完成熟悉的事務、時間和地點感混淆、視覺和空間關係理解困難、言語表達困難、物品擺放錯亂、判斷力下降、減少社交活動,以及情緒和性格改變等。
鄧鐘泉警示,當病程來到了中期,患者可能有重複做事和購物、生活能力下降、依賴他人協助等症狀。晚期症狀包括記憶喪失、認知和行為能力幾乎完全喪失,甚至連基本的自我照顧能力也會退化,可能需要使用輪椅,最終甚至得長期臥床。
失智症無藥可治 預防從3方面著手
鄧鐘泉強調,目前尚無治療失智症的藥物,臨床主要治療方法是延緩病情發展。因此,預防成為關鍵,主要可以從以下3方面著手:
1.肢體運動:每週進行2至3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於增強認知功能並預防肌少症。
2.腦部運動:從事能刺激大腦的心智活動,例如閱讀、寫作、繪畫、參觀博物館等,保持好奇心和學習新事物,能降低失智症風險。此外,適度使用導航系統而非依賴,能促進腦部活動。
3.人際互動:參加社交活動,如同學會、公益社團、宗教活動等,有助於維持良好的社會聯繫,減少失智症發病風險。
最後,鄧鐘泉提醒,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普通老化,然而若出現記憶力或智能減退,應盡快接受醫療評估,排除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或憂鬱症,並進行定期檢查,同時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才能有效預防失智症。
# 首圖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