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創紀錄,股價反急挫?網約車龍頭公司Uber(美股:UBER)早前公布第3季盈利高達26.12億美元(約204億港元),按年升10.8倍,創歷史新高,但公布業績後Uber股價反而暴跌近1成,令散戶措手不及。有分析師認為,Uber的業績其實不差,但大行不斷期望Uber每季能級交出A級的「優等生成績」,故當Uber增長略有放緩之勢,即成為沽空對象,並「跌落神壇」。
綜合外界的分析,Uber即使盈利創新高,但現時面對至少三大隱憂。除了法律爭議恐繼續帶來巨額罰款外,Uber在美國及拿力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美股:LYFT)」9月新推出的「價格鎖定」功能,確保顧客繁忙時間召車不受「加乘」影響,變相把繁忙時間車費設上限,或令Uber被逼進行減價戰,免流失市佔率。
據網絡車Uber公布的最近第3季度業績,其第3季盈利26.12億美元,按年升10.82倍;經營利潤10.61億元,創季度新高,按年升1.7倍;收入按年升20%,至111.88億美元。不過,期內「總訂單量/總預訂量」(扣除費用和司機工資等扣除項之前的總收入指標)為410億美元,只較上年同期長16%,略低於412.4億美元的市場預期;此外,雖然開始進入年底旅遊旺季,但Uber預期今年第4季總訂單只介乎427.5億至442.5億美元,其中位數同樣略低於市場預期的437億美元。
上述「略低於預期」的業績數據,引發Uber股價上周在公布業績後大挫一成。但不少散戶對此都大惑不解,因若仔細看業績,Uber的網約車及外賣業務其實都相當優秀。例如(網約車)出行部門(Mobility)第3季營收為64.1億美元,同比增長26%,高於預期的63.1億美元;期內共完成29億次出行,同比增17%。Uber第三季度平台月活躍用戶數量亦達1.61億,較去年同期的1.42億增長13%。外賣業務(如Uber Eat)Q3營收為34.7億美元,同比增長18%,同樣高於預期的34.3億美元。
那麼現時有甚麼因素拖累Uber股價前景?綜合外界報道,Uber隱憂主要有三:
【隱憂一:強調Lyft推出「價格鎖定功能」威脅Uber市佔率】
在美、加市佔率排第二、僅次於Uber的Lyft,於9月新推出的「價格鎖定」服務獲得好評,疑因此令Lyft的股價在過去一個月逆市上升8%。Lyft的「價格鎖定」功能每月僅向用戶收取2.99美元的訂閱費,即令到客戶獲得一個繁忙時間召車價格上限的保障,令用戶上、下班毋須「捱貴車」,故甚受歡迎。不過假如Uber及Lyft因此爆發減價戰,不代表Lyft可成為最後贏家。因為Lyft目前仍陷虧損狀態,能否有能力持續燒銀紙實成疑問。不過即使Uber以減價方式成功奪回Lyft手上的市佔率,也可能只屬「慘勝」。因一旦盈利因減價而減少,Uber有可能遭大行調低目標價
【隱憂二:市盈率達36倍,恐難滿足券商的「A級成績要求」】
Uber季度盈利雖然創新高,但現時最新市盈率仍達36倍,有分析指就算按2026年的預算盈利去推算,屆時市盈率也有20多倍,實難以說是便宜,但不少券商對Uber的盈利預測卻甚為「嚴厲」,要求對方不斷交出A級的成績(業績01。有分析指出,無論是國際化的Uber,抑或是內地的外賣送遞巨頭美團(3690),都正面對消費者人均消費力下降的問題。故Uber的中長期盈利能否出現顯著增長以滿足大行的要求,關鍵相信是能否繼續推出突破性的新業務,以及Uber Eats毛利率會否出現突破。
【隱憂三:剛被荷蘭天價罰款25億,法律風險仍在】
雖然Uber早前在美國加州一項重要官司中勝訟,毋須把網絡車司機視為公司僱員,省去日後的巨額營運成本,但Uber的網絡車服務涉及大量消費者私隱大數據,加上遭不少國家地區的的士業者質疑是「無牌營運」,故法律訴訟及天價罰款風險仍在。
就在今年8月,荷蘭資料保護主管機構(Data Protection Authority,DPA)即向Uber判處2.9億歐元(約25億港元)的罰款,原因是Uber將歐盟的計程車司機資料在未妥善保護的情況下傳送至美國。在香港方面,一直盛傳政府在規管網約車平車的同時,有意大舉打擊被視作「白牌車」的Uber平台。因2017 年的一次行動中共有28名Uber司機被裁定罪成(無合適牌照收酬載客),其中 24 人上訴至終審法院後仍遭駁回。故就香港營運的合法性問題,Uber於法律訴訟中已敗陣。
此外,加拿大卑詩省早前頒布新法規,計劃將透過應用程式提供服務的網約車司機及送餐員的最低時薪調漲至20.88元,同時享有基本勞工保障。這意味Uber在當地運作的經營成本,勢必繼續上升。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