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資本主義主導世界的21世紀,該用什麼來衡量藝術成就?鏡頭下粒粒都是天王巨星,拍過美國前總統列根、米高積遜和鄧麗君的攝影大師林偉(Robert Lam),現在主要業務是印刷奢侈品牌巨型廣告,生活水平早屬上乘;駕名車出行,旗下亦有不少員工。由「紅褲子」出身的他,卻說一生追求的是美,近年重拾兒時繪畫興趣,想在現代藝術領域實現自身。
【攝影印匠系列之一】
早年做大師助手 悟「人像關鍵在人際」
「從小我就好鍾意靚嘅嘢,唔係話貪靚(着重個人外表),而係見到視覺上平衡嘅嘢我就好開心。」Robert帶記者到整幅外牆印着他公司標識的工廠大廈,參觀自家約7000呎的畫廊;標識由三原色及包浩斯(Bauhaus)設計哲學中基本元素:圓形、方形和三角形組成——「It means everything(代表了萬物)。」
Robert喜歡的事物亦數不盡。畫廊和展覽空間有他1970到1980年代間攝下的巨星鄧麗君和張天愛,也有Harley-Davidson電單車、三角鋼琴和名酒,一時間目不暇給。「我覺得有意思嘅人生好重要,要識appreciate(欣賞)生活,物質同享受好多時係成正比例。」但他也指,年少時經歷過「手停口停」的階段,打工儲錢旅行,帶給他許多靈感。
澳門出生的他,小時候想做畫家,無奈「搵唔到食」,在經濟騰飛的年代移居香港後,17歲便開始工作。早期生涯間,他有數年時間在Wallace Harper附屬廣告公司學攝影,同時掌握黑房冲印技術。他說當年攝影工作比繪畫實際,攝影師身分讓他感受到影樓攝影(studio photography)的魅力,將人自然卻有神韻的一面記下,亦在按下快門前後與被攝者建立關係。
Robert形容人像攝影要拍得好,關鍵在於攝影師如何與受訪者相處。公幹到訪歐洲時,他乘機拜訪法國巴黎、意大利和英國等地頂尖攝影師,如Jeanloup Sieff,提出「不如我做你助手,換菲林、搬腳架、打掃下啲嘢」。他擔任一位巴黎十大攝影師助手時,疑惑為何對方的攝影廣受歡迎,「當時自大啲諗,其實佢影嘅嘢我都識。原來我發現(關鍵)係人際,唔止係技術。佢做時裝攝影,時裝設計師同佢好啱傾,髮型師同佢攬頭攬頸,化妝師當佢大哥一樣,model覺得係要佢影先靚」。
回港後,Robert為貿易發展局的Apparel及Enterprise等雜誌拍攝,逐漸建立業內口碑。1970年代末,佳能相機為與尼康競爭,邀請兩個香港攝影師代言F-1相機,他是其中之一。米高積遜來演出時,他是御用攝影師。
「我對任何人都尊重,叻嘅人一定有嘢我可以學習,同你哋傾偈我都有嘢學。」稱林子祥、鄧麗君、徐克為「老友記」的他,在藝術界也有新知舊雨和老師,曾跟藝術家王無邪學習藝術史,疫情間又向鋼琴家Chris Carpio拜師。他不曾讀大學學位課程,「考試、用沙紙換取生活費唔係唔好,但唔係我目標」。
「冲印lab」開業界新風 四處取經與時並進
「呢度地方整得比較奄尖(講究),但我個人好輕鬆。」Robert的物質成就,不影響他謙虛態度。食物攝影師汪恩賜在《爭鳴年代——1970與1980年代香港平面設計歷史》中形容,Robert是那年代香港攝影師的偶像,形象具代表性,曾坐勞斯萊斯、穿禮服、戴帽,拿着爵士手杖到拍攝地點,雖然誇張,但形象是個紳士。
對他而言,物質條件是獲取靈感和達到作品水準的途徑。他曾租兩架私人飛機作交通工具,節省長途汽車路程;也試過為拍攝一張同時有獅子山、日出和艇的城門河照片,等了兩個月。「交完貨客滿意,我都覺得正,但問題就係我用咁長時間影一張,用一萬幾千蚊,唔得喎,唔夠使費。」對攝影美感的追求,在1970年代末超越他可以負擔的程度,於是轉營專業冲印公司,鼓勵攝影同行繼續努力,他承諾用最好的方法將相片曬出來。
當時香港冲印公司一般需要用1至3天,才能把客戶的相片印好。他發現耗時的原因是坊間曬相師傅習慣收集一定數量的相片後才會開機處理,即使付兩倍價錢也不願意趕工。他則改良流程,全天候運作機器,有攝影師來交相,便即時處理,1小時交貨。當年他的冲印公司被稱作lab(工場),他憶述「好多時候攝影師就喺門口等,排晒隊有啲sensation(轟動)」。他又引進瑞士「Cibachrome Print(西霸彩色相紙)」和冲印技術,曬出來的相片黑色很「夠力」,其他顏色隨之突出「彈出嚟」,亦因相片製作特性,色彩不易褪色;擁有兩年專營權下,他的業務闖出名聲。
隨後,數碼攝影普及,菲林冲印面臨式微;Robert為與時代並進,思考再一次轉變。在攝影器材公司柯達公司工作的一個好友,介紹他到洛杉磯、荷李活和東京觀摩巨型相片製作。「嗰陣拍片未有𠵱家特效技術,要印張大相喺後面(做布景)……我從荷李活影棚走出嚟,原來電影入面沙漠係一幅相,咁巨型。」他留在日本一間影棚相片製作公司取經,沒料到社長老先生退休時,說接手公司的「最好人選就係我」。
這般機遇下,他的冲印業務擴至日本,為名牌印刷大型廣告至今。香港時代廣場和國際金融中心(IFC)等大廈外牆,都有他公司的出品;採訪當日,工廈廠房內有準備送到菲律賓的名牌廣告,也掛着當紅韓國女團的代言廣告照,幾層樓高的「Tiffany藍」待送貨。
當刻想專心做藝術 畫作祈願世界和平
拍、曬和畫了人物肖像半世紀,年過七旬的Robert對自己的肖像仍然講究,身穿筆挺西裝,又為髮型後梳造型,鏡頭前是招牌咧嘴笑。他說當刻最想專心做藝術作品,鮮少與人講起當年攝影往事。「我曾經唔想promote(宣傳)我係攝影師,但最近又唔係,好多人覺得我做攝影師,變成modern art painter(現代藝術畫家)唔係壞事。」他在1970年代末小試牛刀,在香港藝術中心展出系列致敬名畫的攝影作,如蒙娜麗莎造型的張天愛。後來試過用菲林底片影像後製做實驗,和在畫上加入實體花瓣變裝置藝術。
近年Robert則喜歡用塑膠彩,在轉印了攝影圖像的畫布上繪畫,形容是「acrylic on digital photo(在數碼圖像上的塑膠彩畫)」,如約4年前創作的Celebration of Energy系列。環遊過世界,見識過人生百態,他對世界紛爭感到悲哀;國與國經常為能源競爭,爆發衝突。自彈自唱疫情期間練習過的歌曲、John Lennon的Imagine後,Robert表示在Energy一畫中,他幻想地球有充沛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氣,全人類共享,不需要戰爭。如果不同國籍的人,都能像他與美國前總統列根多年前拍攝時般,談烹飪、紅酒和香檳,或與解放軍朋友一起在公路駕電單車馳騁;而不談政治,多麼好。
文:梁景鴻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