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淋浴、冬季泡澡好療癒?洗澡看似簡單,但時間、水溫、洗澡頻率都是學問,小細節出錯,反而可能愈洗愈傷肌膚。
錯誤的洗澡方式中,最常見的就是過度清潔。亮晴皮膚專科診所院長胡怡萱指出,許多人會覺得洗澡要洗得很乾淨,或認為皮膚不舒服是因為沒洗乾淨,所以會使用沐浴球狂刷身體、用去角質產品,但其實根本「不需要」,因此洗完澡肌膚摸起來乾澀無垢,並不見得好。
過度去角質或搓洗,會導致肌膚天然的屏障受損,只會讓皮膚變更敏感、沒保護力,容易乾燥或出現皮膚搔癢,甚至濕疹、紅疹、敏感的狀況。「大部分皮膚角質本來就會新陳代謝,除非像關節處、手肘或腳跟,如果說有比較粗糙的角質時,可以考慮約1~2週進行1次去角質,但其實大部分的身體皮膚,甚至臉部皮膚,都不需要頻繁去角質,」胡怡萱說。
不需要每天洗澡嗎?
多久洗澡1次,其實並沒有規則可循,如何根據自身的皮膚狀況,找到一個適合的洗澡頻率非常重要。《哈佛健康出版》指出,過於頻繁洗澡,甚至可能抑制免疫系統。
要注意的是,台灣氣候高溫潮濕,胡怡萱建議,炎熱的天氣容易出汗出油,可以每天洗澡,但許多人會1天洗好幾次澡,建議每天只需使用清潔產品1次就好,避免太頻繁使用清潔產品。洗澡擦乾後,也要記得立刻再擦乳液,幫助皮膚保濕。
洗澡水溫別超過40度,時長控制15分鐘內
洗澡水溫過高、洗澡時間過久,也會破壞皮膚天然屏障,造成肌膚角質層含水量下降,甚至導致泛紅、脫屑,建議洗澡時水溫應低於40度水溫,避免過燙的熱水。值得注意的是,洗澡時長應盡量控制在15分鐘內,「先前有研究發現,如果洗澡超過15分鐘以上,皮膚的水分反而會減少,變得更乾燥,」胡怡萱說。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需要留意洗澡時間和溫度,水溫最好是微溫到溫涼,比體溫略低一點的溫度;洗澡時間也需控制在10分鐘內。
此外,現在很多人喜歡泡澡或泡腳,但若頻繁泡澡,時間久加上水溫高,皮膚可能愈泡愈糟。胡怡萱也提醒,很常見民眾泡澡出現「浴缸毛囊炎」,尤其是在腰部或臀部等泡澡時接觸水的部位出現毛囊炎,這是由格蘭氏陰性菌中的綠膿桿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於泡澡前,浴缸沒刷洗乾淨導致,提醒民眾泡澡要留意。另外,泡腳也可能導致腳部皮膚乾燥,且泡腳完沒擦乾,導致香港腳的人也不少。
選擇溫和產品,聰明分區清潔
在洗澡沐浴乳或肥皂選擇上,最好不要使用清潔力太強的產品,其中肥皂產品通常含皂鹼,清潔力較強,若是偏乾敏肌膚的民眾可改用溫和沐浴乳。
洗澡時可用分區清潔概念,其實不一定全身都需要使用清潔產品,胡怡萱建議,容易出油出汗的部位可每天使用;若手臂、腿部等比較乾燥的地方2天用1次即可。
若是較容易出油、長粉刺的民眾,針對臉部、前胸、後背等部位,可用洗面乳清洗;其他部位則可選擇溫和的清潔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