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決定在哪裡吃飯?誰可以享受最後一塊的蛋糕?大學上選擇小組報告的次序?
回想一下你和朋友日常生活上總有不少難以解決的小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毋須任何合理的辯論,只需要舉起一隻手便可以和平公平地解決問題。全球人類許多小爭端也會以「一隻手」解決問題,並以過程中產生隨機結果決策,那便是剪刀、石頭、布。
從小時候和朋友消閑的玩耍,甚至長大後利用遊戲決策,剪刀、石頭、布總會不知不覺地在生活上出現,而且大家也認同這個 遊戲 得出的結果。不過結果也不盡是隨機偶然的,因為有人會利用經驗、心理,有技巧地取勝。
▪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忘記怎樣學會這個遊戲, 卻莫名其妙地了解玩法,歷史也是一樣。這款全球通用、容易上手的遊戲的起源非常模糊,但唯一肯定的先始於東方,普遍會被認為是一種亞洲遊戲。
在中國漢朝,明朝作品《五雜組》記載了一套漢朝手勢令:
「後漢諸將相宴集,為手勢令,其法以手掌為虎膺,指節為松根,大指為蹲鴟,食指為鉤戟,中指為玉柱,無名指為虯龍,小指為奇兵,腕為三洛,五指為奇峰。」
據說漢朝的將相們聚會時,玩手勢令助興,遊戲利用手的不同部位顯示,例如大拇是蹲著的鴟鷹,無名指是潛伏的虯龍,具體的玩法暫時不得而知,沒有任何相關的詳細記錄。
後來這種玩法在得到簡化,明朝李日華在《六研齋筆記》記敘:
「俗飲,以手指屈伸相搏,謂之豁拳,又名豁指頭。」
在明清時期的小說《水滸傳》和《紅樓夢》皆有記載「猜拳」的內容,而且皆為飲酒時助慶的玩樂:
「猜拳豁指頭,大碗價吃酒。」《水滸傳》第109回
「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贏唱小曲兒。」《紅樓夢》第63回
不過這方面的證據比較模糊,終究沒有明確的查證。
另一種說法是源於日本,在日本的歷史中經常會提及一種名為「三方僵持拳」(日文:三すくみ拳)的遊戲,三種物體可以互剋的玩法,即A擊敗B,B擊敗C,C擊敗A。
一位醉心研究日本文化的奧地利人Sepp Linhart撰寫了《關於日本石頭剪子布遊戲變體——蟲拳研究》,內容指出行酒令由中國於17世紀傳入日本,一群中國人在日本的聚會宴飲上進行猜拳作樂,宴會中的日本人學習到相關的遊戲,並加以變化。從此遊戲傳入日本,當中最古老的遊戲便是「蟲拳」。
這種遊戲的規則是兩人對坐,手勢代表三種蟲,拇指為蛙,手指為蛇,小指為蚰蜒(鼻涕蟲)。蛙吃蚰蜒、蛇吃蛙、蚰蜒治蛇,透過自然界一物剋一物的法則判定輸贏。由於手勢以蟲作為標記,所以遊戲也稱之為「蟲拳」。不過與原來中國遊戲版本的代表動物會有所不同,有人認為蚰蜒原本應該是蜈蜙,因為蜈蜙被認為可以爬入蛇的口部殺死蛇,所以小指為蜈蜙才是原來的版本。
▪ 1809年,一本蟲拳遊戲指南的書《拳會角力圖會》正式出版,原作者河内屋太助ほか是「蟲拳錦標賽」的裁判,當中記載清晰的比賽流程、規則,以及裁判指南。
另一款更歡迎的「三方僵持拳」是狐拳,分為以手勢代表狐狸、村長、獵人,狐狸打敗村長、村長管教獵人、獵人治住狐狸,玩法與蟲拳相近,不過手勢要以雙手表達。
隨時間發展狐拳已經產生了不少於25種手勢,通常藝妓和客人相對而坐進行遊戲,輸者需要罰酒,甚或脫去一件衣物。
後來「三方僵持拳」發展出一套剪刀、石頭、布的代表手勢,遊戲稱為jan-ken(日文:じゃんけん)。17世紀的時期,這款遊戲通常在妓院中流行,用作飲酒時作樂的遊戲,甚至會加入一些特別的規矩,增加娛樂的成份,卻意外流傳到兒童的遊戲中,成為物資匱乏年代,兒童也可以簡單享受的玩意,意外地把妓院的遊戲發揚光大。
相比其他蟲拳、狐拳,剪刀、石頭、布是少數倖存下來的「三方僵持拳」遊戲,雖然尚未有任何證據了解為甚麼剪刀、石頭、布能夠超越其他遊戲,但剪刀、石頭、布的成功來自簡單性,任何人都可以輕鬆理解這款遊戲,甚至傳播到全世界。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與西方的接觸日益密切,隨著對外交流,剪刀、石頭、布傳到了西方,英文名是來自手勢的翻譯。
▪ 你或者想像不到,早在1842年英國倫敦已經成立了「剪刀石頭布俱樂部」(The Paper Scissors Stone Club )。
他們在1842年成立之時便相信用「手」可以消除衝突,而不是舌頭,這裡所指的手當然不是暴力,正指剪刀石頭布。從他們的官方網站中,可見在1842年的介紹提及俱樂部致力研究剪刀石頭布的知識,並提供合法安全的環境好讓大家享受遊戲。
即使剪刀石頭布俱樂部早至1842年出現,但西方社會上還是有許多人沒有聽過遊戲,更不了解遊戲,甚至有報章曾經把剪刀、石頭、布視為其他地方的玩兒。
1921年,澳洲的一份報章《悉尼晨鋒報》把剪刀、石頭、布描述為古代日耳曼人的抽籤方法。同年美國的《華盛頓先驅報》則指遊戲是中國賭博的一種方法。
直到1927年,法國一本兒童雜誌La Vie au patronage終於作出了詳細的解說,將其稱為“ jeu japonais”,即是日本遊戲。1932年,美國《紐約時報》有一篇文章介紹了遊戲的玩法,並表明遊戲當時在美國尚未為人廣知。
1933年,《康普頓圖畫百科全書》將剪刀、石頭、布說明為日本兒童解決爭端的一種常見方法,並建議美國的青少年應該嘗試這種處理方式。最後,遊戲便以「能夠用來解決小型爭端」而流行了起來。
二戰結束時,有媒體利用剪刀石頭布的遊戲諷刺希特拉的戰敗,證明當時的西方社會已經懂得這個遊戲,甚至靈活地使用。
在科技未發達,人人手上沒有一部智能手機,便依靠簡單資源創作遊戲玩耍,可能你會好奇是誰創作剪刀、石頭、布的代表手勢,事實上以上的蟲拳、狐拳的創作者也是沒從得知,只是遊戲本身容易一教二、二教四,慢慢傳流起來,要考究第一人是誰,實在無從入手,又或第一個創作者也沒想到消閑時間的遊戲會有多大的影響。
-
AUTHOR: SAM N
COVER PHOTO DESIGN: RICKY L
FOLLOW ON FACEBOOK & INSTAGRAM &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