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又怎麼會弄混大拇指的意思呢?大概是一幅「歷史」畫作造成混亂。
1872年,一幅名為《Pollice Verso 》的畫作描繪了一個勝利的鬥士站在對手的身軀上,一群觀眾爭吵咆哮著,並做出大拇指朝下的手勢。畫作由一位歷史畫家Jean-Léon Gérôme繪畫,Gérôme向來以「考古上正確的歷史繪畫」而享譽,進行創作前也會對作品的歷史進行廣泛研究。到底以準確著名的畫家為甚麼會犯上錯誤呢?無從得知,也許《Pollice Verso 》沒有誤把大拇指朝下當成處決的意思,只是大家看圖理解出來。
不過Gérôme的藝術作品非常流行,引致一個「誤會」或「錯誤」成為了公認的定義,甚至有不少荷里活作品受到影響,作為參考。
雖然古羅馬人已經採用豎起大拇指的手勢,不過沒法確切回答手勢怎樣成為現代讚好的象徵。1979年,幾位心理學家在著作《Gestures, Their Origins and Distribution》進行了調查,發現羅馬人後裔反而對手勢感到陌生,以為是外來的新玩意,甚至稱為「美式的OK」。
▪ 看來,「處決」的手勢還不足以解釋怎樣發展成今天的讚好意思。
關於現代豎起大拇指的起源還有一種更有說服力的理據,Desmond Morris在著作《Gestures: Their Origins and Distribution》指出該手勢的象徵可能源於中世紀的商業交易。當時有一個傳統習俗,人們達成交易會舔一舔拇指,然後豎起大拇指,將他們按在一起以達成交易。(這不是飛吻嗎?)就像今天握手一樣,舉起大拇指象徵着認同和友善的態度。隨時間的流逝,這種行為逐漸簡化為將未舔過的拇指伸向空中以表示認可的行為。
▪ 以上僅僅是為我們解答豎起大拇指從很早以前便出現,但認同的含義是如何廣泛普及起來呢?
1917年,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士兵Arthur Guy Empey所著的戰時回憶錄《Over the Top》中,內容經常提及到英國軍隊中常用一句俚語「Thumbs up, Tommy’s expression which means ‘everything is fine with me」(豎起大拇指,Tommy的表情意味著一切都很好。),《牛津英語詞典》將此記錄為第一個正面用法。
1940年代,「Thumbs up」的俚語出現在《Time》雜誌中,而《牛津英語詞典》和《Time》都把相關的俚語和手勢解釋屬於二戰後流行起來的。
暫時無法得知美國人怎樣學習這個手勢,但在二戰期間,美國飛行員廣泛使用豎起大拇指的手勢,向地勤人員表明一切正常並準備飛行,豎起大拇指象徵「沒有問題」和「準備好」的意思。從此以後,豎起大拇指演變成一種簡單的手勢,毋須任何語言文字,表達「一切都很好」的意思,整個歐洲不同的軍隊都開始廣泛使用這一個手勢。不同明星也會使用手勢拍照,例如1974年的Fonzie在Happy Days雙手豎起大拇指的姿勢更大受歡迎。
如今,流行的網站和應用程序中最常使用豎起大拇指的手勢,特別是龍頭公司Facebook和YouTube使用二分法,拇指向上表示喜歡,拇指向下表示不喜歡。大家已經接受和理解手勢的意思,當然有個別地方仍然保留個人的傳統,豎起大拇指的手勢帶有負面或不認同的意思。
在1979年《Gestures, Their Origins and Distribution》中,收集了來自40個國家的1200名受訪者解釋豎起大拇指的意思。
738人表示是好,40人表示是第一名,36人表示是性侮辱,30人表示搭便車,14人表示方向性,24人表示其他,最後318人表示不曾用過。
當然這是1979年的數據,在網絡的大趨勢下,2020年的答案絕對有所不同。以現時發展,網絡只會令豎起大拇指的手勢更流行,起碼短時間內絕對不會消失,或是重新擁有其他意思。
不!現在的網絡世界,手勢已經發展成新的意義,一個「手勢」為Facebook賺了數十億美元,一旦在Facebook上對某些內容按「讚」,你之後會收到更多相關類型的內容,讚好手勢已經成為一門生意,為人們的喜好分類統計好,接下來也會繼續下去。
-
AUTHOR: SAM N
COVER PHOTO DESIGN: RICKY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