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明報專訊】所謂適者生存,存留於眼前的活生生植物都是適應環境的成功例子。香港常見的榕樹不少都超過百年樹齡,氣根就是它們長壽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氣根從樹枝長出,起初的形態是垂吊在空中的鬚根,攝取空氣中的水分和溶解養分,它們隨着年齡增長會漸漸由稻黃色轉至深棕色。當這些鬚根長至觸及土壤,就會木質化,形成一條新樹幹的模樣,立於地上支撐老樹。有時看到榕樹長有多根粗幼不一、雜亂無章的「樹幹」,實是由髮絲狀的氣根演變而成。氣根會日漸粗壯,若「落腳位」碰巧營養充足,氣根甚至可比自己的主幹更粗壯。為了拯救瀕危的榕樹,詹志勇曾提出「引氣根落地」的建議,以帶有泥炭的竹包裹榕樹氣根,控制其生長方向,引導氣根落地至泥土,形成新的樹幹。
香港人有住屋問題,香港的樹木亦如是,詹志勇說:「普遍市區的土壤都太薄及太多沙石,泥土又過實而缺水缺氧,而且樹腳被磚頭、柏油或混凝土密封,所以樹木都生長得很差。」其中榕樹本來生長機能強大,但在狹小的空間下因氣根無法接觸泥土變成樹幹,支撐力大減。
學者:種小棄大防塌樹 本末倒置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有時又會因市民投訴而剪掉鬚根,這對榕樹十分悲慘。」詹志勇慨嘆曾聽說官員提出只種細樹、棄種大樹,就是害怕處理大樹倒塌,實是本末倒置。可是,榕樹告訴我們,只要有空間讓它們的氣根「自撐」,大樹也能自力更生,頑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