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編輯部從 2022 年 7 至 9 月(Q3)發表的歐美專輯中,(不那麼嚴謹地)挑選的幾張有意思的作品。10 月尾了,很多年度重點作品都趕在這兩個月推出,希望 12 月中能再發佈一篇 Q4 推薦,到明年初再認真揀揀十大。
澳洲音樂人 Oren Ambarchi 的最新專輯《Shebang》可簡單以「引人入勝」來形容,全碟僅 4 曲,長 35 分鐘,卻有愈聽愈精彩的感覺,呈直線上升形態。
這自然是他與猛人樂手聯乘出來的結果,有 Jim O’Rourke 負責 synth,大師 BJ Cole 玩 pedal steel 等。樂曲像編織出來,一層一層,逐漸扣連,然後成為一體,非常美妙。初聽你會覺得重複,或平平無奇,但去到尾聲又忍不住拍爛手掌。樂曲的推進不靠甚麼高潮迭起,反而像能量的積聚,而且一直 hold 住,不爆發,不搞無謂驚喜(最後回歸平靜才十幾秒)。4 曲合作的樂手不盡相同,卻非常連貫,最尾還有點迷幻,令人聽得入神。專輯簡介以「橋接簡約主義、當代電子和經典 ECM 風格」來形容,幾騎呢,但又確實頗為貼切。
近年 Björk 對很多樂迷來說已難言「好聽」,因為太不按常規了,節拍細碎、旋律感不強,甚至無調性,尤其我們大多聽英美音樂長大,即使迷戀的是甚麼有型地下電子舞曲,仍會有點不習慣。很多時候「好聽」和熟悉感連繫,但 Björk 的音樂已漸漸跳出了那個脈絡,自成一格。《Fossora》有 Reggaeton、Gabber,都不屬英美源頭,這次雖沒有委內瑞拉的 Arca,但找來印尼二人組 Gabber Modus Operandi 合作,帶來新景象之餘,同時又更有意識地做屬於冰島的聲音,追溯傳統,並試圖展現一種北歐式美感,就像在聽擁有奇詭節拍和聲,以低音單簧管作為核心的 Nordic Jazz 那樣。
專輯概念以「菇菌」作為靈感之源,連結死亡、養份、重生及大自然的延展性,意象豐富。生態有時是用來理解情感的載體,有時讓人從中得到頓悟,了解人的生命本身。獻給亡母的兩首作品〈Sorrowful Soil〉和〈Ancestress〉是一場儀式,是哀悼、告別,同時也讓自己釋懷。結尾〈Her Mother’s House〉則說到自己和女兒難離難捨的關係,母性母系主題回到了更能令人切身體會的層面,細聽後回頭便會發現,你能找到那個可共振的點(理性或感性上)的話,就會愈聽愈「好聽」。
聽罷《Hellfire》,進一步確定,我們不該以類型的標籤來形容 Black Midi 的音樂,正如他們所說,這個世代的人什麼都聽,自會創造一些不那麼「按常規」的音樂出來。當然你可以說他們的音樂是 Post Punk、Prog Rock、Jazz Fusion 什麼的,但顯然都無法準確描繪其獨特性。樂隊主音形容,如果《Cavalcade》是劇情片(drama),《Hellfire》就是史詩式動作片(epic action),這麼說反而傳神,某程度上兩者一脈相承,只是後者能量更巨大,形態更凶猛。這種戲劇感也在形式上展現了出來,有很簡潔有力的開場曲〈Hellfire〉,緊接的〈Sugar/Tzu〉則在拳擊比賽的廣播下,帶觀眾走進現場,專輯中段甚至有〈Half Time〉中場休息。
長篇作〈The Race is About to Begin〉可說是專輯真正的核心,也讓專輯走向更歌劇化、Cabaret 化的局面,喧(吵)鬧得接近瘋癲,但同時又帶有一股古典韻味,Black Midi 像把自己所有喜愛的東西都共冶一爐般,不擔心太滿,只怕不夠密集。這種高密度的編排恍如把人帶進了一個幽閉空間,全程無唞氣位(即使歌曲有動有靜),讓你無法逃脫 Geordie Greep 極具壓迫感的演繹,以及他說的每一個場景不同的故事。專輯最後一首歌曲以〈27 Questions〉,寫一個叫 Freddie Frost 的人躲大雨到歌廳或酒館之類的地方,情節荒誕又帶點諷刺、警世意味,歌曲以 27 個問題圓場,同時也像為整張專輯作結——對有如置身於地獄之火的當下的一些提問。有說那 27 個問題其實不在歌裡(數過其實冇咁多),而是在樂隊 3 張專輯共 27 首作品之中,明明亂噏,但也令人一度細想其真實性,這真是 Black Midi 才做得到啊。
夠年輕(心境也可)、夠膽色,創作出來的爵士樂不會予人陳舊的感覺。還不到 40 歲的美國爵士鼓手 Makaya McCraven,在當代爵士樂一直作出不少突破,譬如去年的《Deciphering the Message》就像以 Hip Hop 的手法來演奏爵士經典,你會聯想到 Madlib 多於一眾爵士巨人。
《In These Times》是 Makaya McCraven 的原創專輯,有強勁的 15 人樂手團隊,繁複的管弦樂組除提琴、鋼琴外還有豎琴、長笛、馬林巴(marimba)甚至印度 sitar,Tortoise 的 Jeff Parker 亦有客席彈結他,陣容鼎盛。然而,音樂聽起來卻沒有予人過份飽滿的感覺,雖然節奏相當複雜,卻又能一直保持輕盈、舒服、悅耳。大量的「有機」樂器演奏,線條分明,跟 Makaya McCraven 的「beat music」相互交織,有明顯的現場演奏氣息,同時又佈滿後製效果,爵士樂的「包容性」就是可以如此厲害。
任何形式的新創作多少都是從舊的素材堆砌出來的,即使是有意抑或無意,問題是創作人究竟想踏前抑或懷舊罷了。而這次 Sonic Boom(Pete Kember)是有意的,他以 50 至 60 年代的流行音樂作為原材料,再找來 Panda Bear(Noah Lennox)合作,將之製成全新歌曲,有的你仍能清楚辨認到是源自那個 doo-wop 時代,或是很 Beach Boys 的和聲,有的則在重手的後製下,成為具當代氣息的樂曲了。然而,你沒有覺得他們在懷什麼舊,《Reset》裡的「新」,彷彿以同時回望和前行構成。在 Panda Bear 和 Sonic Boom 各自的創作歷程裡,又能緊緊相連,聽起來不讓人覺得單純是一個 one-off project。
而且,比起某些相對「實驗性」的 Panda Bear 或 Sonic Boom 的專輯,《Reset》雖沒有很多教人驚艷的時刻,但肯定平易近人得多,感覺很適合夏末秋初聆聽,以他們的標準來說,更是清爽怡人的一種口味。
按此了解更多 Overflow 音樂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overflowhk
Instagram:@musicoverflow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