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黃奶奶平日有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的三高問題,雖然有服用慢性病藥物,但經常忘記服藥。有一次,她在LINE群組收到一則訊息說:「年紀越大,血壓可以容忍越高」,因此看到血壓飆破160也不以為意。然而某天深夜,她起床上廁所時突然感到胸痛、冒冷汗,險些昏厥,家人緊急將她送醫。
經診斷,黃奶奶罹患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在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的緊急救治下,進行了心導管支架手術,成功挽回性命。他表示,這次經歷讓黃奶奶深刻反思,並開始遵醫囑規律服藥,積極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
血壓穩定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陳玠宇強調,高血壓又被稱為「隱形殺手」,台灣每4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壓,卻常因缺乏明顯症狀而被忽視。高血壓的危險在於其併發症可能在毫無預警中發生,一旦爆發,往往會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
根據數據統計,高血壓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2至4成。而研究顯示,若能有效控制血壓,心血管死亡風險可降低2成,腦中風風險降低4成,心臟衰竭風險更可減少5成。
曾有調查發現,有些日本百歲人瑞,天生血壓較低,因為他們的血壓較為穩定,對於心臟而言負荷小,馬達跳動輕鬆,儘管心臟每天平均10萬次的跳動,卻用了100年都不會壞。也就是說,血壓穩定,是長壽的原因之一。
如何判斷高血壓?
陳玠宇解釋,正常血壓的標準為:收縮壓小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80毫米汞柱(兩者皆需達標)。若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而居家量測若平均血壓超過135/85毫米汞柱(歐洲標準)或130/80毫米汞柱(美國標準),也屬於高血壓範圍。
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建議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722原則」:1週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3次。
許多人擔心,上了年紀是否需要嚴格控制血壓?陳玠宇引用近期跨國研究指出,對於60至80歲的高齡者,若將血壓控制在110至130毫米汞柱之間,相較於130至150毫米汞柱,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顯示嚴格控壓的必要性。
6大生活習慣助你擺脫高血壓藥物
陳玠宇表示,許多人詢問服用降血壓藥物是否需要終生服用,其實若能改善生活習慣,有機會減少藥物依賴。他建議以下6個方法,有效降低血壓:
減少鈉鹽攝取:每減少1克鈉鹽攝取,平均可降低收縮壓2.5毫米汞柱。
控制體重:每減重1公斤,收縮壓可降低1毫米汞柱。
得舒飲食(DASH飲食):多攝取蔬果、少脂肪,可減少收縮壓10至12毫米汞柱。
規律運動:每週運動可降低收縮壓3至7毫米汞柱。
減少酒精攝取:可降低收縮壓2至4毫米汞柱。
戒菸:穩定血壓,減少波動。
高血壓不僅是隱形的殺手,更是健康長壽的重大威脅。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正確的血壓監測與遵從醫囑治療,每個人都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要讓網路謠言影響您的健康,血壓控制得當,才能真正享受長壽與健康的生活。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