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16蹲」爆紅!和深蹲差在哪?做前3檢測免受傷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4年05月20日18:51 • 發布於 2024年05月20日18:5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梅緣緣 圖/Freepik
「16蹲」爆紅!和深蹲差在哪?做前3檢測免受傷

男團Energy帶起「16蹲」舞步熱潮,從藝人到政治人物都搶著挑戰,很多人想用16蹲來練肌肉,但它適合你嗎?和深蹲差在哪?會不會造成膝蓋受傷?

男團Energy睽違20多年重返歌壇,5名成員都已超過40歲,竟然還能完成超難舞步「16蹲」。5月7日Energy在信義區的簽唱會湧入5,000人,現場水洩不通,網路也出現16蹲模仿潮,甚至有醫師認為可以增強骨盆底肌。但要挑戰前,恐怕得先搞清楚16蹲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16蹲熱潮不少人搶著挑戰,但該動作難度高,對膝蓋等關節負荷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傷。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16蹲和深蹲跳有差嗎?

執業運動醫學專業物理治療師莊詠祥表示,Energy的16蹲舞步,與一般人較熟悉的「深蹲跳」其實不一樣。兩者雖然乍看之下,都是重複將身體重心往下壓,再快速彈震往上的動作,但最大的差異在於「站距的要求」及「蹲下去的深度」。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16蹲屬於表演舞步,本身有美觀上的需求,在跳的時候會希望站得窄、蹲得低到近乎全蹲。比起來,一般的深蹲跳站距只要個人覺得舒適順暢即可,因此每個人的站距、腳掌向外開的角度可能會有所不同。為了要能夠順利地跳起來,在做深蹲跳時,也幾乎不會出現全蹲的姿勢。

深蹲跳與近期爆紅的16蹲最大差異,是在站距及蹲下去深度的要求。圖片來源 / Freepik

執業骨盆健康專科物理治療師陳怡同表示,16蹲因為速度快,重心也會左右轉換,較需要協調性及技巧。相較起來,深蹲跳單純是深蹲加跳躍的「垂直動作」,複雜度低許多。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做16蹲會傷害膝蓋、髖骨嗎?

莊詠祥指出,如果動作做得不理想,無論是16蹲還是深蹲跳,都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尤其16蹲因為屬於舞步,動作調整空間小,對膝關節負擔較大。也因為在執行16蹲時需要全蹲,髖、踝角度如果不夠,部分民眾除了會踮腳尖外,也可能會因為全蹲時肌肉處於拉長狀態,較難用臀肌發力,導致膝關節軟組織受力較大,或變成用其他部位「代償」。

16蹲屬於舞步,動作調整空間較小,如果髖、踝關節角度不夠就有可能會出現踮腳尖的狀況。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然而,是否會傷害膝蓋或髖骨,答案其實是「不一定」。因為往下蹲的動作,雖然會對髖關節組織及膝蓋臏骨等造成較大壓力,但每個人蹲下來的狀態不同,不必然會造成半月板等特定部位的損傷。

陳怡同表示,其實不管是深蹲跳還是16蹲,任何動作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如果是為了拍影片或做效果,偶爾為之是可以的。不過,當關節或膝蓋已經不舒服,或處於受傷急性期就不應做相關動作,「做動作不要痛就可以,但如果會痛,就是身體要你停下來最直接的訊號。」

莊詠祥說,建議在做16蹲前確認髖、膝、踝「3關節」角度夠不夠。可透過慢慢向下蹲,看個人是否能順利全蹲,也可以在做較高難度動作前,先試看看是否能完成15~20下的交互蹲跳。如果蹲到底發現關節會痛、肌力不足,就不太建議做16蹲,若在向下蹲的過程中,發現膝蓋或髖骨部位不適,也應確認是否動作施力不正確。

16蹲可加強骨盆底肌、改善尿失禁?

16蹲加強骨盆底肌,對增進男性性功能有幫助,但對於改善尿失禁可能適得其反。圖片來源 / Freepik

16蹲爆紅後,有醫師指出一週做60下、維持2~3個月可以增強骨盆底肌,增加男性勃起硬度及改善女性尿失禁困擾。對此莊詠祥指出,靠增加下肢肌力間接提升性功能是有部分幫助,但想要解決或改善尿失禁困擾,單做16蹲效果可能很有限。

陳怡同更強調,如果本身沒有漏尿或骨盆底肌受傷等狀況,適量的深蹲或16蹲可幫助感受骨盆底肌的力量。不過,當骨盆底肌已經太鬆或太緊,患者在不知道如何正確用力時,就有可能導致代償,不僅沒改善症狀反而還加重。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靜電電到彈起 常觸電或是身體警號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獨/溫班亞馬「右肩血栓」整季報銷!醫:常見發生在下肢
中天新聞網
常放臭屁小心身體發出的警訊!!醫:最嚴重恐是大腸癌
中天新聞網
135歲新疆嬤歷經3世紀!一生只住院一次 長壽祕訣曝光
中天新聞網
【即食麵】即食麵煮完的水可以重用?即食麵這樣吃更健康?一文解答所有迷思!
高燒 Gofever
明明沒事卻全身痠痛,「公主病」是真的!9症狀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教你按4大部位穴道緩解疼痛
良醫健康網
枇杷膏、龍角散怎麼買?「食品」還是「藥品」你吃對了嗎?
台灣健康醫療網
噁!情侶吃冰棒驚見「一整隻完整蟑螂」 衛生局要查了
中天新聞網
益生菌大揭密!有助調整體質的益生菌有哪些?7 挑選技巧教你挑對舒敏益生菌
Heho 健康(台灣)
愛吃又怕胖?中醫師教你四招聰明吃不發胖!
VOCO News
新冠和流感死亡風險高 醫:2 種人務必打疫苗
Heho 健康(台灣)
黃疸拖1個月!男子罹膽管癌3期 手術搭配化療穩住病情
NOW健康(TW)
熟女「不正常出血」長達一年!就醫一查驚罹子宮內膜癌
中天新聞網
「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 心理諮商前你該知道這些事
NOW健康(TW)
急診室塞爆...她只能在走廊照X光!醫嘆「被社會遺忘」
中天新聞網
腳痛、腳踝無力?快試試按壓「激痛點」!專家圖解:這樣按,助止痛、肌肉放鬆
良醫健康網
日本「嬰兒米餅」鎘超標!食藥署:採逐批查驗1個月 鎘對健康有何影響?
台灣健康醫療網
熟齡女教師不正常出血長達一年 朋友催促就醫才驚見癌細胞找上門
台灣健康醫療網
運動、低碳飲食太拚變「養病」!醫揭「增免疫力」4大關鍵習慣
台灣健康醫療網
「清冠一號」也能清流感?中醫:能降重症,但這類人服用要當心!
康健雜誌
屈公病進入台灣!全球開春確診飆破5000例「痛到身體彎起來」,誰最危險?
康健雜誌
名人輕生頻傳! 專家授「自殺防治3步驟」拯救更多生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
有近20萬人受惠!健保擴大給付2族群新藥,石崇良:參加照護網才有
康健雜誌
咳嗽、流鼻涕不一定是感冒!醫:恐是溫差變化大導致的過敏
中天新聞網
10萬劑疫苗開打!疾管署:今日全台剩不到6萬劑
中天新聞網
肌少症超可怕,坐下就爬不起來!40歲後肌肉快速流失,補充6食物找回肌力
幸福熟齡(台灣)
抖肩舞王「山鷸」誤闖辦公大樓! 動保處救援重返野外
NOW健康(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