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說自己正服用「薄血丸」,並會擔心「薄血丸」會容易引致流血不止,而且需要經常驗血及戒口,但其實這觀念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預防血液凝結,以減低血栓塞及中風風險的藥物,可分為「抗血小板藥」及「抗凝血藥」,兩者有一定分別,不宜用「薄血藥」來統稱,公眾必須要分清,以免混淆。
血塊在心臟或血管內形成,因各種原因脫落後,可經由血管流至人體不同部位,引致心臟病突發及中風的風險,因此需要利用藥物預防血塊形成,一般市民會稱之為「薄血丸」;但「薄血丸」這名字卻容易引起誤解。
舊式薄血藥維他命K拮抗劑是其中一種抗凝血藥,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醫生常處方的薄血藥。它屬一種危險藥物,原因是用藥份量因人而異,劑量太少沒有效果,劑量太重會導致出血,病人需定期驗血及戒口,現時已甚少醫生處方此藥物,即使公立醫院也會建議病人購買新一代抗凝血藥。
有預防血液凝固效用的藥物,除了抗凝血藥,也有抗血小板藥,從臨床經驗所得,只有中風風險較高的病人,才會處方抗凝血藥,有九成病人是服食抗血小板藥。惟很多病人誤將抗血小板藥當為「舊式薄血藥」,經常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及憂慮,以為一樣容易出血,需要驗血及戒口,因此必須教育公眾。
用藥理由與藥效不同
醫生會如何選擇處方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呢?一般患有冠心病或曾經中風的病人,血管會較為狹窄,最常處方抗血小板藥,例如阿士匹靈,有助減低心臟病發及中風的風險[1][2];若病人因為心律不齊或心房顫動,導致心臟容易出現血塊,而這些血塊可以在心臟流至腦血管導致嚴重中風,這些情況就最常用抗凝血藥。
抗血小板藥和抗凝血藥,兩者療效各有不同,醫生會評估病人的風險作處方合適的藥物。現時整體用於預防血液凝固的藥物效果好、副作用少,已一改以往「薄血藥」的形象。這些藥物皆安全及方便,普遍對日常飲食及生活影響不大,唯一要留意的是,各種較新式抗凝血藥,對腎功能要求有所不同。另外,雖然舊式藥物價錢較便宜,但當出現副作用需要額外治理時,所需醫療開支可能更高。
撰文:紀寬樂醫生(心臟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1](The Role of Aspirin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Volume 12, Number 3-4: 147-154))
[2](AHA Journals: Aspirin and Stroke)accessed on 26 March
---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為你的健康找答案
讚好Facebook專頁(@sofitsogood)
追蹤Instagram專頁(@sofitsogood.ig)
訂閱YouTube頻道(@sofitso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