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關mRNA新冠疫苗事?!日前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今年的醫學獎得主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兩位科學家——匈牙利裔的生物化學科學家Katalin Kariko及美國醫學家Drew Weissman,以表揚他們在mRNA技術上的突破性發現,令相關的新冠疫苗得以有效迅速開發,有助拯救全球數以數百萬計的性命,大大減低醫療壓力,對世界重新開放添上一絲曙光。
疫苗製作的局限性
日前(10月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今年的醫學獎得主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兩位科學家——匈牙利裔的生物化學科學家Katalin Kariko及美國醫學家Drew Weissman,以表揚兩人在核苷鹼基修飾方面的發現,令針對新冠肺炎的的信使核糖核酸(簡稱mRNA)疫苗得以有效迅速開發。
傳統上,疫苗製作通常需要在大型細胞槽中培育病毒或病毒片段,而多數流感疫苗則會在雞蛋培養,後將之淨化處理,以執行疫苗製造的後續階段。這個雞胚胎蛋培養的技術存在已久,大概已有70年左右的時間。這傳統方法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在雞胚蛋培養的部分有時會產生抗原的突變,而影響其保護力。此外,雞胚胎培養所需時間較長,可能要20個星期才可把病毒培養到若干分量。
疫苗技術的突破
科學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已開始,對信使核糖核酸(簡稱mRNA)在疫苗研發上的作用,200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兩位科學家——匈牙利裔的生物化學科學家Katalin Kariko及美國醫學家Drew Weissman,就在這方面的研究出現突破,他們對核苷(編寫mNRA遺傳密碼)進行調整,使mRNA置於免疫系統的偵測之下。該研究於2005年發表在免疫學領域頂尖期刊《免疫》(Immunity),也讓mRNA的應用成為了可能。
mRNA是一種單鏈分子,負責從DNA轉移遺傳訊息到核醣體,核醣體再將遺傳訊息解碼並合成蛋白質。簡單而言,沒有mRMA,人類的遺傳密碼就不能被使用,蛋白質就不能被製造,身體就不能工作。
疫苗令世界重新開放
三年多前,新冠肺炎全球肆虐,重創各地醫療系統,疫苗研發刻不容緩。2020年11月8日,首批mRNA新冠疫苗臨床檢測結果表明對防護新冠病毒起強大功效,能夠提供持久的免疫反應。同年12月18日兩人亦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接種了疫苗。
除口罩、社交距離等措施外,接種疫苗對控制疫情也有其重要作用,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接種過mRNA疫苗。諾貝爾頒獎委員會認為,Katalin Kariko及Drew Weissman二人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mRNA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理解,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諾貝爾頒獎委員會讚揚兩人的研究成果:「成功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預防了嚴重新冠病症,減低了整體醫療負擔,令世界重新開放成為可能。」
由於mRNA的開發成本較低,亦可大大縮短藥物和疫苗的開發周期,所以不少人把此技術應用在更多不同領域,如傳染病、腫瘤領域等,可說為守護全球人體健康寫下重要的一頁。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Katalin Kariko及Drew Weissman合照)、Pexels
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