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原來我已在這個專欄寫了2年半,一直以來,跟大家分享的多是關於人生中的各種困境,以及當中的轉化。雖然結尾總是添上希望及方向,但文章的質感總是帶點淡淡的哀愁,就是「人生總是變幻無常啊」這般的失落感覺。最近,罕有地感受到一份深刻的幸福感,很想跟讀者們分享。
不少朋友這幾個月都在「報復式旅遊」,在疫情過後的第一個暑假,我和丈夫跟兩個孩子去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我們小試牛刀,只是去台灣4天,本來預計會是一場苦役,怎料卻意想不到地滿足。
兩個孩子由準備旅程開始就已很興奮,兒子出發前一晚更興奮得難以入睡。Check-in、入閘、參觀機場、在Lounge用膳、登機、起飛、在機上看電影,一切一切對他們而言都是新奇有趣的,連推著行李都感到快樂。行程當然是圍繞著孩子的,兒童新樂園、木柵動物園,逛夜市夾公仔……在他倆身上感受到的,除了快樂,就是快樂。平時兩個小不點總是爭吵,很煩人。但這幾天,兒子十分照顧妹妹,玩機動遊戲時握著她的小手著她不用害怕,機動遊戲停下時,又替她除下安全帶,在動物園裡,一整天推著她的嬰兒車。眼裡心上不斷重溫這一幕又一幕快樂溫馨的畫面,我感覺身體漸漸充滿起來,就像那種很大的充氣公仔漸漸地被充氣的感覺,突然,人生中正經歷的不如意,消散了,變得微不足道了。
還記得,我跟兩個孩子去玩旋轉木馬,孩子們坐在我右邊的小馬上,愉悅的音樂響起,木馬開始旋轉,看著他們臉上一直掛著天真爛漫的笑容,一種無可言喻的幸福感在我的體內散發出來,似是由肚子裡一顆微弱的螢火蟲,慢慢充滿全身,化作一陣一陣很溫暖、柔和的光芒,滿滿地包圍著我。突然之間,我感覺人生已完整了。心裡真的升起一個念頭:「若我在這一刻突然離開這個世界,我也無憾了。」當中並沒有可惜、無奈,而是一種圓滿的感覺。這刻回憶起來,內心仍感到無比溫暖。
無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或經濟學中,「幸福感」(happiness)都是一個熱門的研究主題,這麼多年來發展出無數的定義、理論。那一晚,孩子入睡後,我好奇地對幸福感作了一點研究,發現1989年有一份名為《牛津幸福感量表》(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1 2)的學術文章面世,當中提到7個範疇:樂觀、社會參與、正面情感、掌控感、健康身體、自我滿足和清晰頭腦。向來,對幸福感的研究都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1997年在台灣的一項研究3又留意到一些有別於西方、在東方很重要的幸福元素:人際關係的和諧、得到尊重、工作成就、內心平安等。
看畢了一堆研究,冷冰冰的,跟我當天感受到的幸福感完全不同。想來,幸福感就是一種很個人的感覺吧!不可比擬,不可分析。我關上電腦,在兩個孩子之間幸福的進睡。
你呢?對你而言,幸福又是怎樣的一種感覺?上一次你真確地感受到幸福又是甚麼時候?
參考文章:
1 Argyle, M., Martin, M., & Crossland, J. (1989).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encounters. In J. P. Forgas, & J. M. Innes (Eds.), Recent advances in soci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 189–203). North-Holland: Elsevier.
2 Hills, P., & Argyle, M. (2002). 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3(7), 1073-1082.
3 Lu, L., Shih, J. B., Lin, Y. Y., & Ju, L. S. (1997).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3(3), 453-462.
*以上故事純屬筆者從臨床經驗中編寫,並不反映任何個別人士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