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的結構群書店,和香港的序言書室,都在社交媒體貼出白底綠字封面的《離開學術界:實用指南》(Leaving Academia: A Practical Guide),引來熱烈迴響,紛紛詢問購書渠道,實為「學術界」難得的盛事。
這種現象的出現,一來是學術理想與現實困境的落差,實況如何令人好奇,可供戲謔八卦;二來,在學歷通脹的時代,大家進入高等學府、半隻腳踩進學術圈,甚或正在其中苦苦掙扎者,都較昔日常見,單是書名已能引起共鳴。
Christopher在2020年所著的《離開學術界》,是一本面對學院教席僧多粥少的全球困境,旨在協助擁有學術背景的專業人士,轉型到非學術職業領域的「實用指南」。簡言之,即是由零開始,像「正常人」的談吐表現、將學術經驗轉化為「看得懂的履歷表」等,教導任何學術專業人士怎樣找到一份非學術工作,展開自己另一種事業規劃、理想人生。
「本書濃縮了我在改行過程中學到的東西,以及離開學術界的過程中遇到的大約150人的建議。」《離開學術界》由作者 — — 博士畢業,專門研究冷門的古典羅馬詩歌,尋找教席 — — 轉行到非學術領域工作的經驗,綜合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訪談,整理歸納出尋覓工作的實用手冊。
實用指南不是學術著作,相對象牙塔的高談闊論,這本書從實際經驗、數據出發,道破了許多學術人士自我束縛的迷思。例如,我們很常會視研究為天職、志業,而將污名「賺錢」,將貧窮連結到工作,使許多人為了找到教席,再不合理的待遇也要接受;學院並非單講研究能力,涉及指導教授、人脈、研究領域熱門與否、運氣等因素,導致極多優秀人才未能得到好的工作。
「每個閱讀本書的人都已經具有成功改行所需的至少一種特質。你的學術訓練讓你具有好奇心和批判性,你不僅會思考自己工作是對還是錯,還會思考為什麼。這種思考的衝動決定了我們這些擁有學術背景的人,而且是貫穿我過去五年所知的每次改行的一條主線。最重要的是,這種特質能幫助你獲得其他特質,從而在學術界之外找到新的職業。」
作者Christopher深知要脫離學界並不容易,他形容這就像要觀測黑洞內的物體,理性知道學術之外有更廣闊的世界,實際上許多工作都和學術無關,卻偏偏甘願留在熟悉的環境,不想被捲入另一個行業未知的風險和環境。因此,他鼓勵我們,也從我們原有學術訓練的特質出發,「好奇心」讓我們思考更多工作的可能,「批判性」讓我們探討目前工作生涯是否最適合自己。
《離開學術界》引用了不少研究數據,皆指向同一個結果:「勉強沒有幸福」,離開沼澤是更好的選擇。像康乃爾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論文指,不論自願與否,大多數在學術界以外工作的博士,往往比起當教授的博士有更高工作滿意度、幸福感。
「作為一個群體,我們總是認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工作不僅是一個行業:我們認為它是一種天職。因此,在打算從事其他行業時,我們顧慮的不僅是一些實際問題,比如不清楚從事的工作是什麼樣的,我們真切地擔憂,一旦不再是學者,我們就不知道自己還能成為什麼人。」
飽受學術訓練的人,將當學者視為天職,構成自己的存在意義。彷彿,只要放棄學術一途,等同拒絕自我,是學術及生命的失敗者。Christopher點出,這種思想陷阱在於我們沒有看見「數十億人透過學術界以外的工作來養活自己」。而學術工作 — — 像研詩會討論羅馬詩人的優劣 — — 不會令世界有任何實際改變,相對作者轉行後,才更深刻了解非學術工作的實際價值。
有見及此,《離開學術界》共分六章,提供了一個關於轉換職業道路的框架,讓有意離開學界的朋友可以逐步依循。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個重點:
一、自我評估:為什麼想離開學界?想過得到什麼理想的生活?想從職業得到什麼?怎樣結合生活和工作?經過提問,讓自己不再恐懼離開學界,到認清自己的未來方向。
二、擴展網絡:建立職業網絡的重要性,與學術界外的專業人士建立聯繫,利用社交媒體平台,參加行業會議等。即經由與他人的交談,探索其他非學術職業的內容,開拓自己的視野和可能。
三、轉化技能:將學術技能(研究、數據分析、批判性思維等)轉換為其他領域職位所需的技能。例如書中即指,優秀教師已經具備了專案管理、公開演講、組織會議、平衡各方利益、情緒智商等重要工作能力。
四、見工策略:為撰寫履歷及面試,提供策略和技巧使專業學術經歷,轉化為一般大眾理解的才能,提升對非學術行業僱主的吸引力。
五、應對挑戰:找到工作之後,並非一步登天,很多時候必須由低做起,要面對行業文化衝擊、心理壓力等,並積極規劃長遠工作生涯。
以上步驟,書中均有詳述實際操作、評估問題、解決方法等。另一方面,就算仍留在學界,書中的內容也有啟發,讓我們反思學術人的難以溝通、「膠化」。
諸如:學者多數內向,連約談指導教授都要糾結半個鐘頭,但學界以外,許多人都樂意結交朋友,談論自己;學者慣於有幾乎無限的時間從各個角度理解議題,然而在正常溝通,這顯得冗長無聊欠缺重點。Christopher提議,不妨談話時先把「結論置頂」,減少引經據典,使用非學術人士能夠理解的字詞。另外,言談及履歷都不應過度強調教育背景。
「在離開學術界的過程中,這一階段無疑是最難的。為了發展新的技能,你可能不得不屈居於在你看來大材小用的職位,甚至聽命於你的晚輩。不要讓你的自我擋在成功的路上。相反,要接受你不再是行業翹楚的事實,並且直面學習新技能和新領域的知識的挑戰。最重要的是,請記住這個階段的旅程是暫時的:一旦在新領域積累了基本的經驗,你的進步可能會比現在想像的快得多。」
Christopher作為轉行過來人,知道離開學術界的困難,以及各種思想、情感困擾,故此他不斷鼓勵讀者,像分享的成功案例、實用工具和資源平台等,頗能溫暖人心。《離開學術界》沒有深奧的道理,由學者回歸到人的本身,也就是擺脫束縛,重新審視自己的理想生活,並且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供我們依循、參考。
──────
想睇更多文藝嘢,歡迎Follow德尼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