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翁靖祐/新竹報導】40歲的L先生,全口多顆深度齲齒(蛀牙),至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牙科部吳崇瑋醫師門診診療後發現,L先生不僅齒質崩落且右下第一大臼齒因蛀牙過大過深、可能侵犯牙髓腔,經討論後,醫師決定採「活髓治療(Vital Pulp Therapy)」進行治療。目前離治療已經過1年,L先生依然維持良好的牙口健康。
牙齒抽神經照顧不易 活隨治療成新選擇
吳崇瑋指出,以往病人牙齒有深度齲齒或外傷,導致牙髓暴露於口腔環境中,牙醫師為避免後續感染,通常建議病人進行「根管治療」,俗稱:抽神經、掏神經,目的在於移除「牙髓內因細菌感染、發炎壞死的組織」,達到「移除感染源和清創」的效果,得以保存牙齒。
不過,經過抽神經的牙齒,要維持健康並不容易,吳崇瑋解釋,抽神經的牙齒會失去感知,往往容易再次齲齒後,沒即時處理而需拔除。此外,研究顯示,抽神經以後,牙齒因失去血管供應而,變得喪失水份,容易咬裂。
吳崇瑋說道,當恆牙有深度齲齒或外傷,導致「非常靠近牙髓組織」、或「已侵犯到牙髓腔使牙髓組織外露」時,在移除發炎的牙髓組織後,可施行「活髓治療」藉由特定醫材,達到幫助受創的牙髓恢復健康、促進牙本質生成、減少進行根管治療的目的,是用來保護和維持「牙髓活性與功能」的新解方。
活髓治療怎麼做? 完整解析牙齒修復過程
吳崇瑋說明,「活髓治療」的種類取決於「移除牙髓組織」的數量與深度,由淺而深可分為:直接覆髓法(direct pulp capping)、部份冠髓切除術 (partial pulpotomy)、冠髓切除術 (pulpotomy)、部份牙髓摘除術 (pulpectomy, partial)4類。臨床步驟依序為:
1.剩餘牙髓活性診斷(diagnosis):治療前檢查提供目前可能的牙髓型態(pulp status),讓牙醫師訂定初步治療計畫。
2.隔離患齒(isolation):使用橡皮障(rubber dam)將欲治療牙齒有效隔離,避免傷口與口水接觸,造成細菌感染。
3.病灶移除:運用顯微鏡(dental microscope)移除深部齲齒及感染發炎之牙髓組織、進行沖洗消毒,並再次確認牙髓狀態。
4.材料覆蓋:使用生物相容性材料覆蓋於牙髓或根管上方,保護牙髓組織、降低發炎機率。目前臨床常使用的生物材料有:三氧礦化物(MTA)、矽酸鈣基底材料(Biodentine)……等。
5.補綴復形:立刻或短時間內,在牙齒上製作正式的假牙或填補物,例如:樹脂填補、牙套、嵌體……等。目的在提供牙齒正常功能性、避免口腔內細菌侵入已處理位置造成活髓治療失敗。
吳崇瑋醫師表示,經國內外臨床研究,「活髓治療」成功率大約有80%到95%,治療術式的成功,取決於病人年齡、牙根發育情形與治療配合度、牙齒目前病況、蛀牙位置、牙髓腔大小、細菌感染程度、移除蛀牙後牙髓組織露出的範圍大小、剩餘牙髓的量、覆蓋於牙髓或根管上方的生物相容性材料類型、牙齒復形修復的材質與品質……等。
# 首圖來源/新竹臺大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