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旅居泰國清邁的香港鋼琴藝術家李喆回港探望朋友,遇上疫情爆發兩地封關,結果年多以來一直留在香港。這位演藝學院音樂學院的校友,近年積極投入慈善藝文工作,疫情期間也沒有閒下來,繼續無間斷舉辦線上線下音樂會,更在西貢開設表演及活動場地,邀請不同界別的藝術家、音樂人、表演者合作演出。「疫情令人無助,很多人覺得甚麼也做不到,其實不妨想想音樂怎樣為社會和身邊人帶來正面影響,只要保持做藝術工作的初心,足以令我們在任何時代和環境中不失動力。」
雖說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但有些人的音樂天分毋庸置疑,像李喆這種未識字先學琴的,似乎早已註定走上音樂路。「小時候家有一張小書枱,我愛在枱面模仿彈琴動作,父母看到認為我或許有些彈琴天分,於是送我去學琴。」那年李喆才三歲,還未上幼稚園。
中學畢業後,李喆入讀香港浸會大學音樂預科課程,及後考獲辛辛那提大學音樂系獎學金,赴美修讀鋼琴演奏及合唱指揮。「入學翌年,媽媽患病,當時演藝學院郭嘉特教授剛巧到辛辛那提大學舉行大師班,他知道我的情況後,建議我回港報考演藝學院。」如此機緣巧合下,李喆成為鍵盤樂系主任郭教授的門生,主修鋼琴演奏。
自貶反面教材
初入演藝學院,李喆直言難以適應,「主修音樂的大部分都是乖學生,勤奮正經,家境比較好;而我較為好動,又來自基層家庭,一直靠考取獎學金升學,讀演藝學院時需要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很多時會走堂,屬於反面教材。」
他憶述某年代表音樂學院參加現已停辦的演藝運動會排球賽,司職二傳手的他帶領同系同學爆冷取得冠軍,第二天回校反被郭教授責罵。
「老師說贏排球賽冠軍代表疏於練琴,萬一打排球傷了手指後果不堪設想⋯⋯哈,他口裏這樣說,其實非常關心學生,雙手對鋼琴演奏家來說是重要工具!」
在李喆眼中,郭教授不但鋼琴技藝超羣,還有一項一般學生未必留意的特質。「老師是一個非常井井有條的人,組織力極強,處理演奏會編排、安排學生出台、出版場刊等流程細節的能力一流。這些技巧老師沒有教過我,但他一直在身教,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
非主流走向
李喆經常強調自己非主流,無論個性或事業均偏離典型音樂家的走向。畢業後,他加入一間中學擔任音樂總監,負責帶領管弦樂團和合唱團,兼教音樂和普通話課。「學校非傳統名校,不少學生來自基層家庭,但同學們很用心,也很出色,這幾年的經歷令我立志日後推動古典音樂普及化,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認識古典音樂。」
離開學校後,他成立音樂工作室,期間輾轉對聲樂產生興趣,其後兼任聲樂教練,學生中不乏社會賢達。「這些學生來自醫學界、商界、政界,他們日常工作壓力很大,但唱完歌後,情緒可以得到紓緩。我發現原來音樂不止於演奏和教育,還有我所認知以外的更大力量。」於是自2009年起開始協助慈善組織舉辦籌款音樂會,又與設計師好友梁鶯華小姐成立「晴睿基金會」,服務自閉症家庭和長者,昔日從郭教授身上學習到的組織能力大派用場。
逆境中傳希望
五年前,李喆移居清邁嘗試過另一種生活,享受簡樸之餘仍繼續慈善工作,在朋友牽線下獲泰國政府邀請研發學習音樂的手機應用程式,讓山區小孩透過視像教學接觸音樂。
前年回港後遇上疫情高峰期,面對各種限制和隔離,他期望透過音樂帶來希望,「近兩年的畢業生接連遇上社運、疫情,在充滿挑戰的時代,沒有演出機會和場地,作為藝術工作者,除了安頓自己生活,有能力便要繼續幫身邊人。」
為期兩年的「白墨盒」計劃由此而生,他以西貢舊墟一間地舖作總部,連結音樂、藝術、文化及慈善。年內節目不斷,大部分為跨界別創作,包括古典樂演奏會、流行音樂會、網上訪問節目、環保口罩慈善活動、新進粵樂組合 X 國畫大師速畫音樂會,又邀請同為演藝學院校友的蘇玉華參演結合音樂、戲劇和舞蹈的慈善音樂會,「音樂是藝術,同時是媒介、語言,實際上有很多功能,可以作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一路走來,李喆總喜歡另闢蹊徑,走過的路即使迂迴曲折,但無論走得多遠或多近,始終沒有離開過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