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知從何時開始,「打卡」成了行山特備節目,山系青年最愛按季節更迭跟不同花草合影,其中大東山的芒草便是秋冬的熱門布景板。
植物專家指出,理論上,香港的天氣及地理環境十分適合樹林發展,但為何我們仍可在不少山頭看到芒草原?背後原因竟與山火有關!
本地草界「多數派」 開花如銀海
香港有17%的土地被草覆蓋,雖然沒有嚴格的草類統計,但擅長植物研究的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彭俊超表示,芒草可說是本地草界的「多數派」。芒草為芒屬植物的泛稱,原生在東亞地區,全球共有14種類,香港則有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兩種。就外表來說,芒相對矮身,大約會生長至成人身高的腰位,五節芒的植株較高大,普遍較芒高,可高2 至3米。
從攝影角度,芒草的花是最大賣點,在秋冬花期,花序微微下垂像掃帚,顏色微白帶棕,隨着天氣變冷而轉至金黃色,並慢慢凋謝。芒通常長遍山頭,秋季開花時猶如一片銀海,五節芒多是一叢叢地出現,因此在香港所看到的一大片芒草原主要是芒。
一塊沒有任何植物的土地(bare land),自自然然會吸引植物「霸地盤」在此繁殖,因此各種植物需要鬥快到達這片土地,而擁有快速生長能力、被視為先鋒植物的草,就是贏家。芒草能夠遍佈山頭,正因為它擁有先鋒植物的優勢。
先鋒植物 毋懼貧瘠最怕無陽光
芒草對土壤肥沃度要求不高,可以生長於貧瘠土地,而且種子依靠風力傳播,加快繁殖速度。彭俊超也認為芒草的地下橫生根莖相對發達,協助它們發展群落。不過,芒草不耐陰,光線不足很難健康生長,若路旁的樹木愈長愈高,就會遮蔽芒草。因此芒草不一定會漫山遍野,在陽光及土地空間皆缺的情况下,分佈便會十分零星,有時在路邊也會見到幾株孤獨的芒草。彭俊超指出,每年秋冬,我們都可看到美麗的芒草原,除了芒草自身優勢,原來香港人也有「貢獻」。
氣候足育林 山火阻生態演替
一塊不毛之地(學術上稱為「裸地」,英文為bare land),理論上先會發展成草地(grassland),然後是灌叢(shrubland),最後變成森林(forest),這個過程在香港大約需要40、50年。彭俊超說:「香港位於亞熱帶,雨量充足高於世界標準,有良好條件去孕育雨林。」所以,香港本應不該有那麼多草原。可是,人為造成的山火,阻礙了生態當中的演替階段,「延續」了山坡上草地的生存時間,以致每年登山仍在相近位置看到芒草原的蹤影。
香港是沒有天然山火的。在香港還是重視農業的年代,農民為開闢田地,在山上砍伐和焚燒草木。今天農業式微,可是每逢清明節、重陽節,人們都會上山掃墓,在山頭焚燒冥鏹香燭和燒除墳墓附近的雜草,以致人為山火還是不斷出現。山火發生後,草地瞬間變成裸地,然後擁有優越繁殖能力的先鋒植物再次侵佔空間,在1年內再次成為草原。彭俊超解釋:「在生態學的說法,香港的草坡都是fire-maintained(靠山火維持)。」遇到斜坡時,火蔓延的速度會更快,因此,無論山火發生於什麼位置,總會波及山頂。他補充:「高地容易受山火影響,會排除很多植物,因此有較多空間讓芒草生長。」這解釋了為何總要攀上高山才可欣賞到廣闊的芒草原,而「有賴」山火,芒草原才得以延續。
文:黃嘉希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