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將踏入4月,食安事件卻如同過年的鞭炮「連環爆」。今年光是蘇丹紅風波及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等重大食安問題,短短不到3個月即累計4起,你我該如何自保?
雖然近幾年衛生環境改善、保存食物的方式更多元,政府單位也會視不同情況啟動相關稽查方案,但仍難完全阻斷食安風險。《康健》整理2024年至今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提供最實用的自保方法。
3月:寶林茶室中毒案
位於北市遠百信義A13的「寶林茶室」餐廳,近日爆發嚴重食品中毒案件,因通報中毒患者病程進展迅速,外界一度猜測為仙人掌桿菌,後續又轉向認為「米酵菌酸」是可能的致病原因。
28日晚間衛福部召開記者會,表示第1例死亡個案經標準品檢驗比對,確認體內檢驗出米酵菌酸,後續第2例死者解剖也呈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DIC)」情形,同樣檢出米酵菌酸。對此,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及毒物專家姜至剛皆表示,米酵菌酸中毒在中國、東南亞等地區偶見,但台灣「從來沒看過」,屬十分罕見的中毒案件,目前相關檢驗仍在進行中。
3月:日本味噌業者「丸米」旗下產品混入蟑螂
日前,日本味噌製造商丸米遭爆旗下味噌產品「PLUS糀 生味噌 糀美人」疑似混入蟑螂屍體,緊急回收逾10萬件商品。食藥署表示,經查國內也有業者輸入325克裝,總重3.25公斤,有效日期為今年12月31日的相同產品,已要求下架回收。
3月:日本小林製藥紅麴保健品導致腎臟病變
1月開始,日本陸續有醫療院所通報,民眾在食用小林製藥旗下紅麴保健食品後,出現急性腎臟病變必須入院治療。截至3月29日,在日本已造成5人死亡,逾百人住院,台灣則有一名70歲婦人的家屬懷疑該婦人突然腎臟受損須洗腎,應與使用小林製藥問題紅麴製造的「大醫生技」紅麴膠囊有關,目前仍在調查中。
小林製藥表示,在1月時即接獲相關通報,但礙於人手不足,時隔2個月才展開大規模下架回收,遭外界質疑動作實在太慢。該公司對外公布其紅麴產品恐導致腎臟病變後,日本及台灣多家釀酒業者、味噌業者與食品製造商皆緊急自主下架。台灣有引進小林製藥紅麴原料的「三合興」、「和司特」與「台灣蝶翠詩(DHC)」等公司也回收約100多件商品。
2月:辣椒粉、胡椒粉等食品混摻「蘇丹紅」流入市面
2月初有廠商遭檢舉辣椒粉內竟摻有工業用染料「蘇丹紅」,後續胡椒粉、沙茶醬、麻辣湯底、調味粉陸續中標。蝦味先、牛頭牌、海底撈、八方雲集、黑熊菜脯餅等業者與廠商,也紛紛爆出產品內恐有或確認使用蘇丹紅。
衛福部部長薛瑞元針對蘇丹紅風暴,表示屬於「系統性食安問題」。食藥署也已將邊境所有進口辣椒粉檢驗改為100%逐批抽驗。在蘇丹紅問題延燒近一個月後,邊境日前又驗出自中國進口的辣椒粉含蘇丹紅,當場銷毀1萬多公斤。
3大自保之道,把食安風險降到最低
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除了有賴政府相關單位的抽驗、追溯把關,以及從產地到餐桌間每個業者的良心和自律之外,消費者也該從自身做起,降低生活中各種食安風險。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有3大建議:
1.在家備餐時:
盡可能用新鮮、原形食材烹調餐點,把握分量,不要產生太多剩菜,沒吃完的餐點也要盡快吃完,畢竟冰箱不是萬能的儲存箱。一般來說,冷藏熟食最好在3天內食用完畢,且不要多次回溫,恐增加細菌滋生的機會。
若煮熟餐點預計分餐使用,烹調完成後應先進行小份量密封分裝,並在2小時內置入冷藏,夏天(室溫超過32℃)最好在1小時內冷藏,視需要再放到冷凍儲放更為保險,讓食物停留在7℃~60℃危險溫度帶的時間愈短愈好。
冰箱裡的食物可先標記日期,幫助追蹤食物的新鮮程度和安全食用的期限,拿出食用前先觀察或聞味道,檢查食物有無異常的色澤變化、異味或發霉,確保沒有變質的跡象。
2.減少毒素暴露、提升排毒力:
最好能在家自煮,並且多吃原型食物、少一點不知名的調味料,這樣才真正知道自己吃下了什麼東西,也才是關鍵的自保之道。
購買食材上,不要過度倚賴市售已經調味好的湯底,譬如麻辣湯底等等,購買前先查看食品標示與有效期限,再評估是否購買,若標示上過多化學名稱、人工色素等添加物,就不建議當作經常食用的品項。
我們無法100%避免毒素不進到體內,要仰賴排毒系統(腸道、肝臟、腎臟、皮膚)幫助把吃進來的毒素做減毒、並且排出體外。因此,每天食用多樣化的蔬菜水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與多種植化素,以及適量的蛋白質,可以幫助身體排毒功能順暢,降低致病風險。
3.外食時:
不要一次購買過多熟食,卻隔了很久才吃。譬如早上買了茶葉蛋、包子、豆漿,常溫放著卻拖到下午才吃。
在外餐廳用餐完假使有打包,最好盡快進入冷藏,千萬不要帶著這些打包熟食逛街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