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抑鬱症不容忽視!中醫:「鬱證」古書早有記載 女性患者多為「這種」類別

Marie Claire HK
更新於 2023年07月11日04:13 • 發布於 2023年07月10日13:09 • Marie Claire

歌手李玟懷疑不堪抑鬱症折磨輕生逝世,令人婉惜,亦再度喚起大眾對抑鬱症患者的關注。

抑鬱症(depression)是一種常見精神疾病,患者多數因面對極大精神壓力,體內產生過量的壓力荷爾蒙,從而破壞了他們腦部掌管情緒、行為動機、記憶、睡眠及食慾等。因此,抑鬱症的病徵不只包括持續的情緒低落,還包括對事物失去興趣及動力、記憶力衰退、難以熟睡、欠缺食慾、自信心低落甚至有自殺念頭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抑鬱症患者有逐年增長的趨勢,不容忽視。

中醫 depression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Photo by Joshua Rawson-Harris on Unsplash

抑鬱症的各項成因和普遍誤解

不同患者的外部壓力來源都不同,可以因為不孕不育、婚姻問題、工作壓力、財政困難等。西醫指出在腦部區域中,有數種化學物質在維持腦部正常運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包括「血清素」 及「去甲腎上腺素」等。西醫觀察到在受損的腦部區域中,血清素的傳送受阻,使患者的腦部不能正常運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醫 depression

Photo by Kristina Tripkovic on Unsplash

另外,大部分人對抑鬱症存在誤解,以為患者都是悶悶不樂、對生活毫無興趣,反之認為總掛著陽光笑臉的人是不會患上此病。然而實際上,部分患者是患上微笑抑鬱症(smiling depression),患者能夠將抑鬱的一面掩飾起來,在派對上如正常人般狂歡,回家後卻瑟縮在房間哭個不停,將負面情緒隱藏到連身邊親友都不察覺,漸漸導致抑鬱症狀更加嚴重。這類患者難以及時得到外界幫助,進而更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醫角度辨證抑鬱症

除了選擇現代醫學治療外,中醫的臨床療效,亦的確讓不少患者喜出望外。抑鬱症屬中醫學「鬱證」的範疇,其中包括西醫的神經官能症、狂躁憂鬱症、癔病、更年期綜合症等。早於東漢年代,醫聖張仲景已專門論述了百合病、婦人臟躁和大量與鬱證相關的方證,初步建立了鬱證的辨證論治。發展到金元時期,名醫朱丹溪已明確指出鬱證分為氣、血、痰、火、濕、食等6種,並創立解諸鬱之專方「越鞠丸」,開創治鬱證的專方。中醫認為抑鬱症主要是基於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雖然肝、脾、心三個臟腑皆有相關,但各有側重。其他常用處方包括逍遙散、甘麥大棗湯、定志丸等。

中醫 depression

Photo by 五玄土 ORIENTO on Unsplash

女性患者多為陰虛火旺

筆者多遇到是更年期女性患者,基於她們卵巢開始萎縮,雌激素分泌銳減,易出現煩躁、激動、潮熱、盜汗、性冷感、陰道乾澀、脫髮等更年期症狀,有時當眾發作,令患者焦急不安、心情不悅;若不能及時調整心態,正確對待,反覆下去就易生抑鬱症。加上不少患者伴侶未能體諒,或未能滿足伴侶性需求而增加嫌隙,讓病情加深。其實前述症狀均可通過中藥調理,有效地改善。最常遇到的是陰虛火旺型,此型患者常伴失眠、脾氣大、盜汗、潮熱、陰道乾澀,治法建議滋陰清熱或鎮心安神,藥品如生地、熟地、珍珠母、山梔子、柏子仁等。

中醫 depression

Photo by Dmitry Schemelev on Unsplash

中醫所言的腎虛並不代表只是年長人士才有,臨床不少二十歲出頭的患者,腎虛亦很嚴重,筆者在英國時就遇到一個案,患者女性,二十餘歲,母親也是心理醫生,但服西藥罔效,求診當時已無法工作,對生活也沒興趣。初診見其舌絳紅且裂紋多,脈細數,通過針灸及服大量滋腎陰中藥處方後被治癒,回到小學當教師,生活恢復正常,數年後隨訪,未見復發。

針灸有助改善症狀

針灸治療抑鬱症可改善臨床症狀,近期療效起效迅速,遠期療效穩定,復發率低,尤其對服西藥後療效不顯的抑鬱症更為有效,而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患者容易接受。常用穴位如百會、印堂、內關、三陰交、太沖、神門、四神聰等。醫學期刊指出在服用西藥期間,若配伍針灸治療,有一定程度減少抗抑鬱西藥的副作用。 ***服用任何中藥材相關食療前,建議先向註冊中醫師了解是否適合。 Text/ 呂澤康中醫師 Image/ Unsplash 呂澤康中醫師(Michael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陸「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大爆發!醫:沒有疫苗、抗病毒藥
中天新聞網
日本A型流感大流行!赴日恐遇9連休難就醫,必備3類藥救急
康健雜誌
婦「脖子狂長小肉芽」接連罹3癌!醫:基因異常的警訊
中天新聞網
20萬劑「Novavax JN.1疫苗」元旦開打!疾管署:12歲以上可接種
中天新聞網
陳菊「腎臟有腫瘤」出院前一天腦中風 高醫:目前健康狀況穩定
中天新聞網
風濕免疫疾病多元 醫提醒:「出現這些症狀」務必警覺
台灣健康醫療網
以爲「拗柴」好小事?骨科醫生贈你4招預防足踝退化
新閱會 Read For More
新冠疫情後的新威脅? 中國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患者數激增
VOCO News
多國「萊姆病」疫情上升!台灣也現今年首例境外移入 如何預防感染?
台灣健康醫療網
翁腹瀉「廁所待2小時」家人破門已OHCA 急送醫仍不治
中天新聞網
孕婦可以吃冰喝咖啡嗎?中醫詳解3常見飲食禁忌
Heho 健康(台灣)
愛吃洋芋片、薯條要注意!高溫油炸產生1物 致癌又降男性生殖力
台灣健康醫療網
狂咳2週好不了!突發燒快篩一驗是流感 醫:有新的感染
中天新聞網
冬日心血管健康指南! 規律服藥與健康生活是護心關鍵
NOW健康(TW)
罹肺癌別放棄!標靶治療助攻早期、晚期肺癌治療
台灣健康醫療網
破解更年期「失眠」難題!中醫調理助眠 防心血管危機
台灣健康醫療網
久咳不癒,原來要「吃糖」才會好!菊花茶、麥芽糖...中醫師的6大私藏「治咳」秘招一次公開
良醫健康網
每10人就有1人! 預防「老年憂鬱症」,醫教三動原則降低風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陳菊驚傳「身體狀況欠佳」!監察院證實:在高醫接受治療
中天新聞網
月經不規律別輕忽!恐增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風險
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