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因素常使「思覺失調症」延誤就醫、中斷治療! 專家推1方法助穩定控制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5月24日01:30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相較於過去,思覺失調症病友接受治療的比例已有上升,不過「汙名化」的問題還是持續造成影響,許多人擔心被貼標籤而不敢前往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A同學就讀中部升學率優異的高中,但高三時升學壓力大,思覺失調症病發,被迫停止學業住院治療,住院期間規律服藥症狀漸漸穩定,但出院後又經常忘記吃藥而復發,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的他不得不再次休學入院。由於反覆發作,病友與家屬在跟醫師討論後,將口服藥改為長效針劑,不怕忘記,用藥更規律,症狀也更穩定控制。

後來A同學不只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更考上了研究所,現在還能穩定工作,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展現自我才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表示,許多思覺失調症病友都有類似的情況,但在長效針劑治療下,穩定控制疾病,不僅能回歸社會,也能考慮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呼籲病友不要怕,應盡早發現與諮詢醫師,盡早治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思覺失調症影響大腦功能 把握黃金治療期持續治療

5月24日是世界思覺失調日,朱柏全主任表示,思覺失調症平均發病年齡約在20歲左右,發病後會產生妄想、幻聽幻覺、思考跳躍、缺乏動力等症狀,影響就學及工作,對於大腦本身的功能也會有影響,從臨床經驗、國內外研究都可發現,它對大腦的認知功能會造成一定的衝擊、障礙。

朱柏全主任指出,思覺失調症無法完全痊癒,但若持續治療、穩定控制,能讓整體症狀消失、功能恢復,使病人回歸社會並穩定生活,最晚在診斷後5年內的「黃金治療期」應及早治療,幫助讓大腦的傷害降到最低,治療效果也比較好。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因素常影響患者就醫、治療 1方法助穩定控制病情

但是,許多因素容易影響思覺失調症病友及早就醫診斷與規律治療的意願,朱柏全主任提到,第一點就是「汙名化」,第二點則是跟「藥物」有關。

過去,思覺失調症傳統藥物副作用大,病人常會排斥治療,現在有第二代藥物,副作用減少,症狀能有更好的改善,病患治療的意願也更高。第二代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分為口服與長效針劑,但朱柏全主任表示,許多病友使用口服藥時,常有斷藥、漏藥的情形,大腦中有效藥物濃度不足,導致症狀不穩定、復發,甚至多次出入急性病房。照顧者也會因天天提醒和勸誡病友按時服藥,引發衝突與口角。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提升思覺失調症病友的用藥順從性,國內外醫界都將長效針劑列為主要的治療選項,台灣健保更編列專款鼓勵優先使用。朱柏全主任表示,台灣本土及國外研究都發現,使用長效針劑的思覺失調症病人,不但急性復發與住院、死亡風險降低,照顧者的花費時間與經濟開銷等負擔也明顯下降。

打針代表疾病變嚴重?治療舊思維需改變

隨著藥物進步,民眾對治療的思維也應隨之改變,朱柏全主任指出,許多民眾常會以為口服藥改為長效針劑是因為疾病嚴重,但這已經是20年前的舊思維,現在長效針劑和口服藥一樣都是第二代藥物,並不是因為疾病嚴重才要打針,而是因為它比口服藥更方便,藥物血中濃度也更穩定,可達到更穩定的治療。

相較於過去,思覺失調症病友接受治療的比例已有上升,不過「汙名化」的問題還是持續造成影響,許多人擔心被貼標籤而不敢前往就醫。對此,朱柏全主任再次強調,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生病的疾病,治療有黃金時間,應早期治療,其概念跟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一樣,希望病人能夠持續治療、穩定控制並回歸社會。

民眾若發現家中孩子或親友有思覺失調的類似症狀,千萬不要遲疑,應先進一步就醫評估。而台灣精神醫學會也透過「改變,讓我們走的更長」衛教影片(https://youtu.be/26Byi2_W7tg?si=qIbLUMJhOn2vBN5g)、診間海報、衛教小卡等進行衛教宣導,希望幫助民眾更了解思覺失調症、提升病患及照護者對用藥的認識,及早接受治療、及早重返一般生活。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旅遊健康】搭飛機暈機浪極掃興 7招紓緩「動暈病」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知名中醫師覺宗宏遊日突「心臟病猝逝」! 醫示警:過半數發作前沒症狀
中天新聞網
婦右手沒力,竟與《淚之女王》同病! 機警醫這樣做救回一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
這個疾病會靜悄悄吞噬肺功能 患者分秒如同陸地上溺水!「4大症狀」教你判別
Heho 健康(台灣)
【植物奶】植物奶大比拼! 邊款植物奶營養價值最佳?植物奶能夠完全取代牛奶嗎?
高燒 Gofever
「藥水放冰箱」比較好喝?醫曝後果:不建議!變質速度恐變快
中天新聞網
「抗發炎」飲食怎麼吃?營養師建議6大飲食原則:彩虹飲食、攝取好油...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無糖也不行!喝「奶精奶茶」等於在喝油  1杯無糖珍奶熱量=2碗飯
中天新聞網
減脂期可以吃義大利麵嗎?營養師公開挑選4大原則!選擇「這個」醬料熱量最低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營養師解答「飯和麵誰比較健康」!3個不同面向探討,原來這2種麵的脂肪含量都偏高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MBTI大解析》I人比較內向?跟你想的不一樣!
康健雜誌
蹲到腳麻擠不出! 慢性便祕好煎熬
台灣健康醫療網
走路會喘、小便量減少、腳腫脹?可能是「擴張型心肌炎」病變!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Heho 健康(台灣)
一天近50人不適就醫!醫示警:最嚴重恐致命 揭「6叮嚀」避免熱傷害
中天新聞網
中年男常常呼吸喘以為是過胖所致 突全身冒汗、暈厥「已經心肌梗塞了」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七一假期醫生 | 全港七一假期開診醫生名單、一文睇清公院及私家醫生地址電話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知名女星對「白飯」過敏!營養師揭「人體防禦機制」 補充「4維生素」可抗敏
中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