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Mindfulness)愈趨流行,坊間出現各式各樣的靜觀工作坊,除了常見的吸呼及伸展練習之外,當中或會加入藝術元素,例如書法、花藝、茶道、繪畫等。依據衛生署資料,靜觀練習主要旨在「覺察」,讓人在情緒將要轉壞時,仍可保持覺察及平靜之心,不易被負面情緒牽動,並更有效地應對事情;而不少研究顯示,靜觀對痛症、壓力、焦慮和抑鬱復發等情緒問題都有一定幫助,並有助提升生活質素和幸福感。是次受訪的資深鋼琴導師Eddy,既是心理輔導師,也是靜觀導師,他把音樂與靜觀結合起來,用以提升覺察、調節情緒、放慢腳步和享受當下。
聽歌讓人保持覺察 有助調節心情
外國研究發現,聽歌有減輕疼痛的功效,亦有其他研究表明,音樂可助心臟病患者降低血壓、心率、焦慮。對於改善情緒,Eddy認為音樂某些性質與功能,可與靜觀湊合,兩者相得益彰,提升覺察,調節心情。音樂治療師Carolyn Von Dort與Denise Grocke指出,旋律和節奏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而和聲、樂器和動力的改變則讓人保持興趣;從上述特性可見,音樂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焦點,讓人專注其中,這就是「靜觀音樂」。進行靜觀音樂時,我們可留意音樂的基本特質,包括音量、音色、節奏等,這能使我們對音樂保持覺察,而不被音樂淹沒。
Eddy續稱,紓緩是音樂另一主要特性,柔和的純音樂可讓腦內產生α腦電波,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身心放鬆。而除了聽歌,樂器亦可成為靜觀音樂的焦點,修習者可透過視覺、聽覺、觸覺探索樂器,留意樂器獨特的質感、顏色、形狀等,同時感受音色,從而覺察身體感覺。透過音樂律動、即興創作音樂等活動,修習者可覺察自己對音樂的反應和個人思緒。
電子世界的慣性自動化反應 讓人缺乏覺察
不少人認為靜觀只是注意力練習,Eddy表示不限於此,靜觀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以靜觀音樂為例,修習者可從音樂的欣賞與體驗,提升個人敏銳度及觀察力,並將其慢慢擴展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從修習靜觀後,我學懂放慢腳步,飲食上會細味品嘗食物,行山時會仔細留意花草,在不同的生命細節裡,享受當下。從事心理輔導工作,自我覺察是重要一環,覺察個人身心狀況,會否被案主的情緒影響,並洞察自己對個案有否任何心理投射。」他又指出,現代人經常使用電子產品、瀏覽社交平台、查看訊息等,大部分時候都是慣性的自動化反應,缺乏覺察,故希望大眾能多放下手機,專注並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
沒音樂底子也可練習的簡單靜觀音樂
透過靜觀練習,不但能提升覺察力,亦可培養非批判和接納的態度,以及學懂自我關懷;而音樂可成為靜觀練習的其一媒介,且音樂能喚起意象,我們可透過音樂覺察自身的潛意識,從而更認識自己。以下是Eddy一些靜觀音樂的小貼士:
在家裡播放柔和音樂,將專注力放於呼吸或音樂上,留意音樂基本特質,例如音量大小、音色高低、韻律變化等,無需要分析音樂,純粹以好奇的心來聽。
留意聲音與聲音之間的安靜空間,靜靜地觀察聲音的出現、停留和消失。當覺察自己分心,溫柔地提醒自己把專注力放於呼吸或音樂上。
小心選擇合適的音樂,例如簡單、反覆、穩定的節拍,亦要注意音量會否過大、旋律會否搶耳、節奏會否跌宕等。太嘈吵的音樂難以令人靜心,旋律太豐富或耳熟能詳的音樂亦容易引起太多聯想。
除了在家裡進行靜觀音樂,亦建議在大自然欣賞雀鳥的聲音、浪濤聲、風吹動樹木枝葉的颯颯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