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長者退休資金怎麼準備?兩大帳戶規劃助爸媽安度晚年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2024年11月09日06:00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退休生活想要富足無虞,應有準備兩個帳戶的觀念,一是日常花費帳戶,另一則是醫療保障帳戶。

退休後至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退休生活想要富足無虞,應有準備兩個帳戶的觀念,一是日常花費帳戶,另一則是醫療保障帳戶。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首先,關於日常花費帳戶,該準備多少才夠?

以六十五歲退休到八十歲(國人平均餘命)為例,根據主計總處二○二二年家庭收支調查,主要收入來源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銀髮家戶,平均每月消費支出約為四.八六萬元,再以主計總處於二○二四年首度公布的「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高齡家庭通膨率為二.八○%計算,退休夫妻要維持十五年間的基本開銷,大約得準備一千五百萬左右;若還有房貸、租金的壓力,或是希望有休閒旅遊的安排,每年得加上十至二十萬不等的花費,就得再多備足一百五十至三百萬支應。而長壽亦是一項考量,若要保有經濟與尊嚴的餘裕,就得再多留五至十年的彈性。

醫療保障帳戶 應對長期醫療需求的備用資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其次,關於醫療保障帳戶部分,以國內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人每年超過十萬元的醫療花費,意味退休後至少要準備一百五十萬,才能應付基本的醫療開銷;若加上外籍看護費及相關費用,每月約二萬五千至三萬五千元,以及輔具、營養品、消耗品等開銷,又是一筆為數不小的金額。因此,此部分除了估算並準備可能的費用,還要透過醫療相關保單分散退休後醫療風險。

綜合以上,退休後至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得將以上兩個戶頭所估算的費用加總,扣掉社會保險養老給付(勞保及公保)、雇主退休金給付(勞退新舊制及公務人員退休金給付),以及個人在退休前累積的儲蓄所得,就是未來需補足的退休金缺口。

「保單健診」的重要性 兩大優先原則不可忽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父母輩過去忙於工作,保險的觀念與資訊不如現今充足,由於保險投保年齡多有限制,在邁向人生另一階段之際,子女應協助家中長輩做好保單健診,在還來得及補救前,把握保障補強的最後機會。

若想知道長輩過往買過哪些保險,不妨利用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網站及APP,幫父母或自己免費註冊會員,就可以立刻知道名下擁有的各家保險公司的所有保單,至於每一張保單的細節,則需付費一百元升級為白金會員才能使用。

掌握長輩過往的投保明細後,可洽詢熟悉且信任的專業保險顧問或保險經紀人,請其協助「保單健診」,提供完整的「保單健診報告」,並針對已有的保險和缺口進一步諮詢,根據長輩的需求、預算及保險公司的投保規則,進行意外保障、壽險保障、醫療保障補強或刪減。

其中,以下兩大攸關醫療險的優先原則,不可不知:

原則一、調高實支實付醫療限額

由於健保2.0的實施,加上醫療科技與醫藥生技的進步,產生許多高昂的自費項目,也讓「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成為補強醫療保障的優先考量。實支實付險當中,拉高雜費到三十萬以上,是許多保險專家的建議,然而,二○二四年七月一日之後,金管會要求保險業者回歸「損害賠償原則」,此後各保險公司也不再接受客戶投保第二家實支實付。因此,想幫父母調高實支實付的讀者,務必與專業的保險顧問或保險經紀人進行瞭解,因應新規定,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為因應現況,目前有以下三個方案可供參考:

方案一:加購「自負額型」實支實付醫療險或在原保單更換險種提高醫療保障,以補足保障缺口。由於各家公司的轉換規則(部分甚至要求需要體檢)及商品不同,建議可初步洽詢該公司服務中心或業務員。

方案二:直接加購「定額給付型手術險」「住院日額型保險」或「終身醫療險」。以上皆為定額給付型商品,與實支實付相關限制無關,可即刻強化醫療保障。

方案三:此為下下策,也就是打掉重練。若原來實支實付額度真的很低,雜費限額可能不到十萬甚至更低,父母身體仍然健康,也無既往症或理賠史,並且可通過一定程度的體檢項目,則可評估考量重新規畫,更換成現代版的實支實付商品,但務必確定可以投保新的險種後再做轉換,否則可能兩頭落空,連原本的保障都沒有了。

原則二、優先補足罹患癌症一次金及重大傷病卡保險

當罹患癌症或重大傷病時,通常會讓長輩面臨重大的打擊,並可能產生收入中斷和龐大的醫療支出壓力。在考量補足醫療保障時,更要預備罹患癌症及重大傷病時的大筆支出,這也是過去保險商品較不足的地方。最近二、三年走紅的明星商品,包含針對罹患癌症就賠的癌症一次給付類型保險,以及重大傷病卡保險(只要符合重大傷病卡資格,見卡就賠,或者取得相應程度的診斷證明書),CP值高,是不錯的選擇。

本文來源:《當爸媽過了 65 歲》,圓神出版社。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獨/溫班亞馬「右肩血栓」整季報銷!醫:常見發生在下肢
中天新聞網
靜電電到彈起 常觸電或是身體警號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135歲新疆嬤歷經3世紀!一生只住院一次 長壽祕訣曝光
中天新聞網
常放臭屁小心身體發出的警訊!!醫:最嚴重恐是大腸癌
中天新聞網
明明沒事卻全身痠痛,「公主病」是真的!9症狀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教你按4大部位穴道緩解疼痛
良醫健康網
愛吃又怕胖?中醫師教你四招聰明吃不發胖!
VOCO News
【即食麵】即食麵煮完的水可以重用?即食麵這樣吃更健康?一文解答所有迷思!
高燒 Gofever
枇杷膏、龍角散怎麼買?「食品」還是「藥品」你吃對了嗎?
台灣健康醫療網
噁!情侶吃冰棒驚見「一整隻完整蟑螂」 衛生局要查了
中天新聞網
益生菌大揭密!有助調整體質的益生菌有哪些?7 挑選技巧教你挑對舒敏益生菌
Heho 健康(台灣)
急診室塞爆...她只能在走廊照X光!醫嘆「被社會遺忘」
中天新聞網
新冠和流感死亡風險高 醫:2 種人務必打疫苗
Heho 健康(台灣)
肌少症超可怕,坐下就爬不起來!40歲後肌肉快速流失,補充6食物找回肌力
幸福熟齡(台灣)
黃疸拖1個月!男子罹膽管癌3期 手術搭配化療穩住病情
NOW健康(TW)
熟女「不正常出血」長達一年!就醫一查驚罹子宮內膜癌
中天新聞網
「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 心理諮商前你該知道這些事
NOW健康(TW)
熟齡女教師不正常出血長達一年 朋友催促就醫才驚見癌細胞找上門
台灣健康醫療網
運動、低碳飲食太拚變「養病」!醫揭「增免疫力」4大關鍵習慣
台灣健康醫療網
「清冠一號」也能清流感?中醫:能降重症,但這類人服用要當心!
康健雜誌
屈公病進入台灣!全球開春確診飆破5000例「痛到身體彎起來」,誰最危險?
康健雜誌
名人輕生頻傳! 專家授「自殺防治3步驟」拯救更多生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
預防腦中風怎麼做?中醫師解析 3 體質調理秘訣,還能防止再中風
Heho 健康(台灣)
有近20萬人受惠!健保擴大給付2族群新藥,石崇良:參加照護網才有
康健雜誌
10萬劑疫苗開打!疾管署:今日全台剩不到6萬劑
中天新聞網
抖肩舞王「山鷸」誤闖辦公大樓! 動保處救援重返野外
NOW健康(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