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核能再度成為焦點,尤其是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s)被吹捧為核能的未來。SMRs打着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建造速度以及更高安全性的旗號。然而,數據卻講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傳統大型核電廠建設成本高昂,建造周期長,且往往伴隨着如切爾諾貝爾、三里島、福島等災難所引發的公眾抗拒情緒。相較之下,SMRs以其靈活性、較低的前期投入和模塊化部署特性,被譽為核電生產的潛在解決方案。簡單來說,SMRs就是傳統核反應器的縮小版,且能在工廠預製,現場組裝,這不僅提升了品質控制和供應鏈的可預見性,還減少了對現場工人的依賴。
然而,數據顯示,傳統核電廠每個反應器的電力產出約為1000至1600兆瓦電(MWe),而SMRs僅為50至300 MWe/模組。這意味着要達到相同的能量輸出,SMRs需要更多的單位。但SMRs可以在工廠內預先製造,再運送到安裝地點。這種「堆積木」式的部署方式減少了施工現場的不可控變量,如雨天停工或工人罷工。但這裏有個問題:模組化並不等於便宜。
事實上,SMRs的單位發電成本比傳統核電廠還要高。NuScale的SMRs工程每兆瓦時電力的成本高達89至135美元,而傳統核電廠為110至160美元。對比之下,天然氣發電僅需45至70美元,太陽能加儲能也不過30至60美元。
另外,SMRs的支持者熱衷於強調其「被動安全特性」——毋須外部電源或人工干預,依靠自然對流即可冷卻反應器。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的場景,但現實是,大多數SMRs的設計仍停留在藍圖階段,真正具備這些「黑科技」的反應爐少之又少。更何況,核廢料問題依舊無解。就算反應爐不爆炸,這些高放射性廢料該往哪裏放?答案依然是「深埋地下,然後祈禱別漏出來」。
更有趣的是,SMRs的股市表現與科技巨頭曇花一現的合作熱潮息息相關。自微軟宣布擴展三里島項目,隨後Google和亞馬遜紛紛亮出核電合作牌後,NuScale和Oklo等公司股價飆升。然而,在這場熱潮中,真正運作的SMRs只有兩個,一個在俄羅斯,一個在中國。目前,Oklo的技術尚未得到充分驗證。NuScale這家美國的SMRs明星企業,甚至不得不取消其首個項目CFPP,因為成本由最初的42億美元飆升至93億美元。
顯然,這種投資熱潮背後,卻隱藏着項目延期、成本飆升等潛在風險。換句話說,SMRs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經濟上的可行性。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SMRs既可能是核能產業的未來,也可能是一場代價高昂的實驗。
徐立言
www.facebook.com/hsulylab/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