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自己上一次親手觸碰泥土是什麼時候嗎?
上月底,我跟隨資深農業從業員葉子林先生前往上水丙崗農地考察,雖然曾數次前往丙崗,但與不同專家同行,就好像配備不同眼鏡看同一事物,總會有新發現,而這次就是以農業發展和棕地危機的視覺,重新認識丙崗。
丙崗鄰近粉嶺哥爾夫球場,整個區有數條村落,包括丙崗村、安圃村和吳屋村,附近亦有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大龍實驗農場[1]。丙崗的農業資源,根本就是「贏在起跑線」,這裏算是香港僅餘比較大面積而完整的農地之一,沿路的水坑、小溪,部份匯集了丙崗石上河上游、望向林村郊野公園方向的流水。
不過最眼前一亮的,是子林帶我們觀察一塊近丙崗村與安圃村之間的農地。隨機翻開表土,發現該塊農地的表土深達30厘米,子林說:「對一般常種的淺根作物來說,已是十分優良的生長條件。」他又隨即拿起泥土分析,提到一般較深色和鬆軟泥土,都是肥沃泥土的表徵。
之後,我們到另一片鄰近吳屋村、面積約5公頃連綿不斷的農地,又隨機抽樣看看,發現這幅農地的表土更深達40厘米,差點就連子林的前臂也遮蓋了。這裏的農地大多荒置中,但細心留意,仍會看到田畦[2]的形狀。我接過泥土,發現泥土濕潤之餘,輕按就會慢慢有序地散開,能想像到這裏六、七十年代有大量農夫務農,一籃又一籃農作物豐收的光景。
直到今天,這裏仍有優質泥土,充足水源,為什麼卻「有地無人耕」?
「有地無人耕」,不是因為香港缺乏有心耕種的農夫。翻查資料,過往數年透過漁護署的「農地復耕計劃」[3]配對耕地的農友,平均輪候時間為4年,快要追上公營房屋輪候時間。可是就如丙崗的情況,不少地主一直有意向、甚至已向發展商賣出農地,因此情願把優質農地丟空,都沒有把農地配上對的人,這樣資源錯配一直在新界不同角落出現。
面對資源錯配,政府在哪兒?政府在2016年曾提出《新農業政策》,提及希望物色及指定具較高農業活動價值的「農業優先區」作長遠農業用途,以及提供財政支援促進農業復耕計畫,可是有關研究,多年來只聞樓梯響。像丙崗這種具高復耕潛力的農地尚未趕及成為「農業優先區」,今年4月中規劃署就修訂了新界棕地審批規劃指引,降低丙崗農地上獲批棕地作業申請的門檻,誰又會想到資源錯配未有正視,反而一錯再錯,縱容棕地在優質農地蔓延?
考察結束,由丙崗步行出上水市中心,眼見有不少公私房屋落成入伙,我想如果丙崗能成為農業優先區,附近的居民、餐廳日後便能輕易享用新鮮本地農作物,也促進菜農銷售。或者透過farm-to-table的概念,可拉近本地農業與消費者的距離,成為保育農地、促進「城鄉共融」的門路之一。
【丙崗農地考察路線參考】
起點:安圃村
終點:丙崗村
交通:專線小巴58K(往返上水及丙崗)
徒步:上水地鐵站往丙崗村大約需半小時
路線圖:
溫馨提示:村落是村民居所,途經時請互相尊重。
作者: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周藹銓
2023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