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n是法國時裝品牌的產品經理,35歲事業已略有所成。她工作認真,外表優雅大方,加上在法國讀過一年書,法語也說得好聽,是公司重點栽培的明日之星。她還是助理經理的時候,頭一次出差便去了巴黎,認識了一位較她年長20年的法國人,對方是生意人,閱歷豐富兼風度翩翩。兩人情投意合,隔空拍拖沒多久便結婚了,她的丈夫還跟她來港發展。
婚姻開始時非常甜蜜,丈夫對Fion呵護備至、管接管送,大家都羨慕Fion有個穩重又浪漫的丈夫。事無大小,丈夫都會幫她安排得妥妥當當,包括上下班的時間、穿什麼上班、做什麼運動、周末去哪裏。
從甜蜜生活到處處束縛 日子漸更難捱
兩年的蜜月期過後,Fion開始感到這些體貼彷彿是一種束縛,丈夫的打點變成管束,不知不覺中兩人的相處附加了一大堆規條,例如每天七點吃晚餐、進餐期間不能說話、不能隨便加班或應酬、不能跟誰來往等等。
她知道這種近乎窒息的感覺是源於丈夫對她的愛,但自己的自由被剝奪,感到萬般懊惱。當她不能順從時衝突便來了,每一次衝突都留下了傷疤,在情感戶口中只有提款,她恐怕戶口很快便會乾塘而變成負資產,這是她萬萬不想的。她曾經想過離婚,但丈夫跟她說,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爲對她的愛及保護。
焦慮依附型人格是甚麼?
根據依附學說(Attachment Style),Fion 的丈夫極有可能是焦慮依附型人格(Anxious Insecure Style),在親密關係上,他們(包括男女性)一般有以下的想法及行爲:
- 自我形象低落,害怕被拒絕被捨棄及被冷落,在親密關係上沒有安全感,所以很容易徘徊於「我的投入是否有回報」、「我可以坦誠地分享自己的一切嗎」及「我其實不配被愛」等。
- 危機感令他們對伴侶的反應往往過份激烈,個別事件被看成針對他個人的批評,令關係愈見僵化。
- 愈害怕被冷落便愈設法融入對方的圈子,但適得其反地將對方箍得緊緊,對方便更想掙脫。
感情路上,偶然的衝突幾乎是無可避免,焦慮依附型人格會表現得急躁及不安,未能以平靜淡定的方式回應。學說相信人在成長階段中,特別是嬰兒期,他與照顧者的關係決定成長後對親密關係的訴求及表達方式。
嬰兒的天生需要,如吃喝、大小二便、關注、互動等,假如長期未獲適時滿足,情緒未得安撫或回應,Loss of Attention 及Loss of Connection 都是品質不佳的互動關係,長大後很有機會發展出焦慮依附型的人格行爲。
缺乏安全感產生控制欲
典型的行爲包括對伴侶缺乏信心,既害怕失去又想全力控制,加上極力爭取注意力,結果偏偏適得其反。伴侶感覺對方難以捉摸,太黏身又要求高,自己被過分支配,甚至有窒息的感覺。
5大紓解技巧
健康無縫的關係是兩人共同成長,跳出合拍的舞步。焦慮依附型人士亦無需自責,首要是接受自己的不足,嘗試改變一下與伴侶的溝通模式。
- 培養誠懇的對談,坦白分享自己的情緒起伏,譬如説:「我開始有點煩躁,其實你是什麼意思呢?”」
- 不要讓自己的自動想法左右大局,更不要相信自己的假設永遠是對的。
- 理解伴侶有自己的個人需要,行動前先對話,減少對方感覺你在干涉或操控。
- 為彼此締造成長的空間,不妨厘定雙方承諾的SSC清單:Start doing, Stop doing 及Continue doing。
- 為自己尋找養分,如運動、嗜好、朋友圈等。
如有需要,治療師會進入案主的成長歷程,發掘相關的經歷,對接上焦慮及不安的反應源頭。治療師也會挑戰負面或扭曲的思考模式,並從中幫助建立自信心及自我形象。
**Follow us on:
- Facebook: CosmoHK
- Instagram: @cosmopolitan_hk
- YouTube: Cosmopolita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