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出國遊玩,又玩厭了行山路線,不如換個角度,改向香港郊區的村里走走,尋找各種漸漸被世俗遺忘的昔日香港故事。今次編輯K便跟著最近推出的網站平台「Rural Common 村里故事」,從中挑選了鹿頸與南涌的村里路線,跟著熟知當中故事的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先生一起上山入村,來一場不一樣的週末小旅行。
圖、文:Kate
在沒有接觸「Rural Common 村里故事」之先,編輯K也想不到原來香港的郊區還藏有不少的村里與各種軼事。畢竟,對於在市區中長大的編輯,對於這一帶還是頗為陌生的,若是想去遊玩,也會怕沒有簡介路線、怕找不到路,以及不知道有什麼特色景點等等的問題出現。
但是在看過Rural Common 村里故事後,平台上記錄著一個個村里的往昔故事,一段段關於村民的生活智慧,還附上入村禮儀、交通路線等等有用的資料;化身成「香港鄉郊資料庫」,讓散落於各處的鄉郊村里,重新展現於人們眼前,既傳承著屬於鄉村的珍貴回憶,亦藉此發揮著保育的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在村里故事的平台上,找到想去探究的鄉郊主題,利用平台上提供的資源、路線及故事,挑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主題等,自行策劃一條私家的郊遊路線,發揮大家的各種小宇宙。例如今次,編輯K便跟隨著旅行家 HKTraveler 的創辦人李以強先生的創意小宇宙遊走郊區。他在平台上挑選了幾個關鍵詞:鹿頸和南涌、村民生活智慧及充飢果實,利用這些資訊主題拼湊成一條約3~4小時的「南涌鹿頸上山入村」行程。
這次遊走的兩條村同屬於十約之一,從粉嶺站乘搭小巴至鹿頸下車,從城入鄉便是那數十分鐘的事。先從天后廟及龍王廟開展旅程,可能由於昨天下過雨,當天的濕度也比較高,所以眼前的紅樹林風景也很讓人驚豔,雖有藍天映襯卻霧染山間,感覺如幻如真,難怪當天還看到不少攝影師到場拍攝。
入村以後,走在一望無盡的大馬路上,人與車相讓,沿路走著,有種恍如走在台東「伯朗大道」的既視感,雖然風光未必有那麼絢麗,但是新鮮的空氣與自然的氣息包圍,治癒感十足。在整趟旅程上,熟知村里故事的李以強先生也會邊帶大家走著,邊就地取材介紹從前村民常用的生活智慧,還有一些充肌時當食糧的植物果實等,自南涌後山的衛奕信徑走至尤德亭的那一段,短短幾公里間便認識了十來種植物與果實。例如,有老鼠砒礵之稱的紫色山菅蘭、被稱為吊鐘王的紅花荷/紅苞木、日佔時期曾被人們充飢的黧蒴錐等,都是當年村民發現的生活智慧。
穿過橋山橋與腳下的屏嘉石澗,沿山路小徑走便會來到「尤德亭」,名字由來取自另一位英屬香港港督,其孖亭設計尤其獨特,值得一看。而且,從亭上更可遠眺沙頭角碼頭的風光,以及「圍海造田」的堤壩景致,種種的風景都與昔日村裡的故事尤有關係,在李先生的解說下,再配搭村里故事的平台資訊,城市人如編輯K也對這裡加深了知識。以後,也可以善用這平台跟朋友一起去尋找不同的村里故事,或者人數多的話也可以參加導賞團,在導賞員的細心講解下了解更多。
Info.
Rural Common 村里故事
網址:https://ruralcommon.hk/
沙頭角故事館
網址:https://www.stkstoryhouse.hk/
**Rural Common 網站同時亦收集讀者的反饋,大家有時間不妨到以下連結填份問卷**
https://forms.gle/zye2VqLEouFLBVwC6
FB: travelbag.hk Youtube: c/TravelBAGhk
IG: travelba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