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部關於雲妮侯斯頓(Whitney Houston)的傳記電影不容易,就算你找到跟這位 80、90 年代樂壇天后外形神態相似的,也未必同樣有其寬廣音域、具爆發力的歌唱實力。《雲妮侯斯頓:與愛共舞》(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中飾演 Whitney Houston 的 Naomi Ackie,歌聲或者也不錯(無從得知啦),但還是要靠後期製作把 Whitney Houston 的聲音配上,才能確保觀眾能全程投入,否則可能很容易就出戲了。
可喜是影片的監製包括了 Whitney Houston 的唱片監製 Clive Davis,也就是戲中 Stanley Tucci 飾演的那個角色,為電影提供很多昔日的珍貴現場錄音,而如今的後製技術也的確出神入化,明明是「lip sync」,但你很難察覺得出任何瑕疵,當然,也得靠 Naomi Ackie 毫不保留的演出(必須真唱才能有那樣的臉部表情變化),七情上面,才能把 Whitney Houston 往往傾盡全身力氣的演唱,傳達得如此具說服力——儘管,她的樣貌真的不能說很神似,總覺得看起來缺了點親和力。
看《雲妮侯斯頓:與愛共舞》,香港觀眾或會想起《梅艷芳》也說不定,只是《梅艷芳》意外地沒有寫太多音樂(唱片監製黎小田出鏡不多,倫永亮甚至缺席),最重要的配角是時裝設計師 Eddie(劉培基)和知心好友張國榮,而非像這部電影有更多戲份放在唱片監製上(即剛才提及 Stanley Tucci 飾演的 Clive Davis)。
不過唱片監製出場,大多數時候也是為了音樂本身,多於二人的關係。歌手嘛,當然要講音樂。雖然這是一部傳記 / 劇情片,但音樂也是「主角」,部分即使輕輕帶過都好,但算得上已涵蓋了 Whitney Houston 歌唱生涯最重要的部分。從初出道的 Dance Pop,她怎樣憑藉其極具活力、生氣的演繹技驚四座,到後來因為被指音樂風格不夠「黑」,選唱更多 R&B、New Jack Swing,以至 90 年代演繹大量電影相關歌曲大受歡迎,唱片銷量節節上升勢如破竹,都有提及。(唯獨沒有提的是同期的競爭對手,80 年代 Janet Jackson 的音樂行得更前,90 年代 Mariah Carey 是唯一唱功、唱片銷量上均可跟她相提並論的一位美國女歌手,兩人都沒有在片中出現。)
影片甚至把 Whitney Houston 精彩絕倫,於 1994 年 American Music Awards 的表演環節放在首尾,而且如看演唱會一樣足本呈現 10 分鐘(《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的同一模式,兩片均為 Anthony McCarten 編劇),以展示她的歌唱實力 。此外還有她於 1991 年 Super Bowl 賽前演繹〈The Star Spangled Banner〉震撼全場的片段等等,都極具標誌性。更重要是,這些演出片段,以及之間所穿插的她和唱片監製、父母、伴侶的生活片段之中,都反映著其坦率爽直的性格(有看數年前的紀錄片《雲妮侯斯頓:永恆的天后》會知道她說話有幾真性情),讓這個人物顯得更立體,而非只是一名得把聲的舞台巨星。
個人生活層面方面,不能不提的自然是愛情和毒品,前者也包括後來已甚少人提及,Whitney Houston 與她助手 Robyn Crawford 的一段同性戀情,當然相比起來,後來她跟 Bobby Brown 的戀情、紛爭更受傳媒關注,成為了輿論焦點。2000 年後 Whitney Houston 的生活有更多陰暗一面,事業走下坡、沉淪毒海,影片也有提及,不過著墨不算多,點到即止,整體還是以歡快的氣氛為主,和《雲妮侯斯頓:永恆的天后》較暗黑的調子頗為不同。
這固然可以視為一個小小的缺點,但正如 Clive Davis 所說,影片不是故意洗白毒品的禍害,而是旨在呈現一個完整的 Whitney Houston,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安排也無可厚非。Whitney Houston 晚年的生活景況無疑較為黯淡(事實上亦沒有避談不說),但光輝的一面整體而言其實更為重要(更值得寫進歷史),影片在兩方面的平衡拿捏得算很不錯了。當然,儘管影片已長達兩個半小時了,但要把每個人生階段都涉獵一點談可容易?最終難免每個部分都不夠深入。兩個半小時要全面回顧天后起落人生,一切都成為了瞬間。但公道的說,平實穩健的手法看起來還是相當流暢,如果你是 Whitney Houston 迷,必然能全程投入其中,並勾起不少對於她的美好回憶。
按此了解更多 FilmBurns 影視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FilmBurnshk
Instagram:@FilmBurn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