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補冬吃什麼?中醫師推薦冬季進補必吃 2 食材,溫補元氣增強體力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11月08日09:38 • 發布於 11月08日09:07 • 黃慧玫

華人傳統養生文化,是透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增強自身的抵抗力。立冬之後,人體消化吸收功能增強,中醫認為應適時溫補元氣,增強抵禦寒冷能力、幫助維持健康。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任謝伯駿表示,進補方式分為食補、藥補。其中,食補中的食材,以羊肉、薑為最常見。

羊肉:甘溫暖中,補氣滋營

羊肉為秋冬進補首選,清․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曾言:「甘溫暖中,補氣滋營。御風寒,生肌健力,利胎產,愈疝止疼。肥大而嫩、易熟不膻者良,秋冬尤美。與海參、蘆菔、筍、慄同煨,皆益人。」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更進一步說明,「加胡桃煮則不膻。多食動氣生熱。不可同南瓜食,令人壅氣發病。時感前後、瘧痢、疳疸、脹滿、顛狂、哮嗽、霍亂諸病,及痧痘瘡疥初愈,均忌。新產後,僅宜飲汁,勿遽食肉。」

謝伯駿解釋,羊肉具有「暖中補氣」效果,適合虛寒體質及孕產婦,像是大家喜愛的羊肉爐,即具有溫補效果,但須適量,避免上火,且不宜與南瓜同食,以防氣滯。

薑:辛熱散風寒,溫中去痰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清․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指出,「辛熱散風寒,溫中去痰濕,止嘔定痛,消脹殺蟲。治陰冷諸疴,殺鳥獸、鱗介、穢惡之毒。可醬漬,可糖醃。多食、久食,耗液傷營。」

更說明了,「病非風寒外感、寒濕內蓄,而內熱陰虛、目疾、喉患、血證、瘡瘍、嘔瀉有火,暑熱時瘧,熱哮火喘,胎產、痧脹及時病後、痧痘後,均忌之。」

謝伯駿強調,薑具有散風寒、去濕的功效,可幫助身體驅除寒冷、達到暖身小果。他提醒,陰虛火旺、喉痛者不宜。薑母鴨是常見冬令補品,能驅寒、補氣血,但陰虛或孕婦則不適合食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薑母鴨

◆ 食材:鴨 1 隻、米酒、麻油、薑母、冰糖、黨參、當歸、川芎、黃耆、桂枝、枸杞
◆ 步驟:將鴨肉川燙至半熟 , 再剁成塊狀。用麻油爆香薑母,放入鴨肉,大火炒至表面微焦。將炒好的鴨肉、洗淨中藥材、適量冰糖和米酒、水一起放入電鍋燉煮至全熟。
◆ 功效:驅寒暖身、補中益氣、補血行氣
◆ 禁忌症:陰虛火旺、感冒、孕婦不宜

而素食者能進補嗎?謝伯駿表示,台北慈濟中醫部特別推出素食者專用的「福慧溫養包」與「福杞飲」,能補益氣血,並助益心、脾、肝、腎,適合氣虛、血虛及陽虛者。

福慧溫養包(十全大補湯加減)

◆ 食材:黃耆、枸杞子、熟地、當歸、炒白芍、 川芎、黨參、炒白朮、茯苓、甘草、桂 枝、紅棗
◆ 功效:溫補氣血,滋陰升陽。
◆ 適用體質:氣虛、血虛、陽虛之人。陰虛體質之人,可再加入玉竹、麥門冬、石斛等滋陰清熱的中藥材。

福杞飲

◆ 食材:枸杞子、龍眼肉
◆ 功效:補益心脾肝腎,明目,養血安神。
◆ 適用體質:血虛、眼睛乾澀之人。口味偏甜 , 可用來煮甜湯。

此外,冬天養生應先補腎,而黑色入腎,可多吃黑豆、黑木耳、黑芝麻、黑棗、桑葚等食物,也有助補腎養肝,謝伯駿建議,可烹調桂圓麻油蛋、山藥牛肉煲等作為食療,亦能驅寒強身。

桂圓麻油蛋

◆ 食材:雞蛋 2 顆、桂圓肉 200 克、薑絲 15 克、黑麻油 20cc、米酒 1 匙、鹽少許、綠卷鬚葉少許
◆ 步驟:桂圓肉用冷開水洗淨,加入米酒靜置約 10 分鐘。熱鍋後,小火乾煸薑絲至水分略乾。倒入黑麻油和桂圓肉拌炒,打入雞蛋,炒至蛋液凝固。撒點鹽,放卷鬚葉。
◆ 功效:驅寒暖身、補中益氣
◆ 禁忌症:陰虛火旺、感冒、孕婦不宜

謝伯駿呼籲,冬季進補母湯亂補,建議尋求合格中醫師依個人體質選對藥材進補。體質偏寒者可溫補、體質燥熱者屬清 (涼) 補或平補、體質寒熱錯雜者要問過中醫師再補。才能補得安心、補好元氣,健康一整年。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任 謝伯駿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