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James一臉成熟,穿著樸實,實際上這位年輕人才22歲。年紀小小,他已經擁有10多年生態攝影經驗,去年更在漁護署舉辦的「光影.赤灣」攝影比賽中,勇奪學生組冠軍。在他的鏡頭下,有在吐露港棲息的灰尾漂鷸正獵食啄前的小蟹;有一家四口的黑天鵝在水上嬉戲;亦有斑斕的彩䴉昂首闊步於原野上。「攝影作品獲欣賞和認可,是我投身生態攝影和生態教育的一大助力。」他笑說。
James自小在米埔長大,這裡既是他的家,也是鳥兒的家。多年來大家住在「同一屋簷下」,他也自然相當熟悉這群鄰居。「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擁有逾500多種雀鳥品種,對比歐洲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地積比率來說可謂非常多樣。這全賴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位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的飛行路線,加上亞熱帶氣候,令很多雀鳥越冬遷徙時都會途經香港,甚至有些全球罕見的雀鳥,在香港卻很常見,如黑臉琵鷺(全球少於4,000隻,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及白頸鴉(全球少於2,000隻,被《紅色名錄》列為「近危」物種),揭示香港生態價值奇高。」
生態保育 從動物視點出發
「自3歲起我便跟隨爸爸上山看雀,至今仍維持著這個親子活動。在山野認識不少資深的生態攝影發燒友及有趣的動物,令我對生態著了迷,大學也主修了環境科學。我會說『在山頭,驚喜是經常有』,你永遠無法得知下一秒會遇到什麼雀、什麼動物,冥冥之中或會遇上罕見的品種。但我現在已不追求罕見的雀了,因為很多時一傳十、十傳百便會引來很多龍友的追攝,反而想把常見的雀影好,嘗試捕捉牠們不同角度的動態美。」James有時更會不惜一切「趴地」,採取「the lower the better」的拍攝手法——從鳥的視點出發,拍出故事性的畫面及富層次的構圖。
長遠而言,James希望能在教育範疇上涉足更多,尤其教育下一代用正確的思維及方法去欣賞大自然。「希望憑藉個人對生態的認識及攝影經驗,讓人們從接觸大自然中『感同身受』,而非僅是書本的紙上談兵。敞開觀鳥的大門,內裡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深化研究,包括地理位置、林內生物多樣性、食物鏈的層遞,還有森林的成熟度。香港人幸運在家的附近總有公園或後山,這些城市中的綠洲頓成鳥兒的遷徙中轉站,是很好的生態教育素材。」
他寄語港人別小看自己的能力,單是出來發聲,也是一種支持的力量。「縱觀現時香港的生態保育,四成的郊野公園、米埔自然保育區等發展不俗,但同時亦見保育出現倒退情況,例如明日大嶼、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等的發展議題。而且,從生境管理及生態價值來說,有時不發展比發展好,一旦實行不可逆轉的破壞,便難以保存一地的生物多樣性。香港屬發達城市,既有金錢,又有技術,其實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可是觀乎政府取態,明顯保育非他們的首要考量,近年更將保育及發展演變成一種對立面,但是否代表兩者不能並存呢?」
恐懼來自於無知
因為不知道哪一天,香港的生態會像老舊的屋邨一樣,從此不再復見,驅使James努力以攝影呈現及記錄香港的自然生態。
雀鳥以外,他更喜歡拍攝蛇。沒有錯,是蛇。普遍人一聽見蛇,立馬心裡寒了一截吧。「大眾從小就被灌輸『蛇是致命危險』的概念,包括自己。然而在大學認識了一群對蛇富有研究的朋友,才發現蛇並沒有想像中的危險。無形的恐懼其實是來自於無知,或對事物的認知貧乏。絕大部分的蛇乃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並不會主動接觸人類,多數更避之則吉,故此人在山野遇到蛇的機率其實很低,若撞到要算是中彩的程度了。只要多做功課,便可知道蛇的每個動態代表著什麼狀態,牠們只有受騷擾或威脅時,才會『穹起』身軀作出警示,以嚇退敵人。」
「香港大概有50種蛇類,夏天較常出沒,冬天會冬眠。其中一種名叫越南烙鐵頭的蛇倒專在冬天出沒,啡色的外型酷似枯葉,每年冬天我都會去探望牠們。」對James而言,拍攝雀鳥是一種心靈慰藉,皆因鳥的姿態優美悅目;蛇則是一種自我挑戰,要拍得那極具魅惑魔力的反光鱗片,殊不簡單。不過他亦再三強調:「在野外,別讓無知令自己陷於險境。」拍攝蛇類須做足資料準備及安全措施,亦要與牠們保持一定距離,以策萬全。
撰文及攝影:文西(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生態攝影師James Kwok
Karen 香港真係勁多蛇,郊少啲人嘅地方好易遇到
2019年08月10日11:1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