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董氏基金會提供、取自趙樹海粉絲團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然而面對歲月流逝,如何珍惜眼前擁有、淡定接受退休,是進入熟齡後最重要的課題。72歲資深藝人趙樹海近日參與董氏基金會《接納,心不受限》老年憂鬱防治宣導片,以一趟登山健行來描述老後心境轉變,接納現在的自己,不因年歲而限制自我,熟齡依舊能活得精彩。
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台65歲以上人口已達418萬8千多人,若依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推算,台灣約有29.3萬高齡人口罹患程度不同的老年憂鬱症。董氏基金會過去調查也發現,國內71到80歲的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有憂鬱情緒,需要專業協助,但就診率只有1.3%。
為推廣老年心理健康,董氏基金會攜手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出版書籍《退休後,我會去找你》,並邀請資深藝人趙樹海拍攝《接納,心不受限》老年憂鬱防治宣導片,盼喚醒民眾對老年憂鬱症的重視。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據研究顯示,將近三分之一的退休者患有憂鬱症,邁向老齡、人生改變,不僅工作減少,朋友也一個個減少,尤其退休後的生活轉變、身體功能退化與無價值感,是影響老年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
▲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推廣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方案,出版書籍並邀請資深藝人趙樹海參與拍攝老年憂鬱症防治宣導片。(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心情不好不一定是憂鬱,但影響到生活就要有警覺。」精神科醫師陳永興指出,情緒就像天氣每天有變化,偶而心情低落未必就是憂鬱,但如果情緒低落持續14天到1個月,影響到工作、睡眠、社交、食慾等日常生活,就應視為憂鬱症的警訊,尋求心理專業人員、醫師的協助與診斷,「其實看精神科也沒什麼!」
陳永興說,「退休」象徵生活將有所不同,可能帶來衝擊與失落感,像是離開職場覺得不再有價值、收入減少、面對親友或老伴逝去、身體毛病浮現…等,從情緒低落、想法負面消極,到不斷抱怨、不想出門,產生憂鬱情緒甚至罹患憂鬱症。
他建議,不論是屆齡退休或決定提早退休,在「財務」與「生活」都應有預先的規劃與準備,並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才能減少退休帶來的失落感和影響。
延伸閱讀:
老伴辭世女兒離巢,某天她去買菜竟忘了回家路…台灣12%高齡者有憂鬱症,9症狀中5項應就醫
▲取自趙樹海粉絲團。
參與拍攝的趙樹海在片中本色演出,以攀登高山力不從心來譬喻:「難道老了,只是不斷的失去嗎?還有什麼是可以企盼、可以改變的呢?」但在接受同行年輕人的協助後,才體會人生就像攀登一座高山,登頂卻不是唯一的目標,「重要的是理解自己能夠隨時做出調整,放下也許比堅持更需要勇氣。」
他分享,大概50歲開始漸漸體會「老」,像是事情忘記了怎麼都想不起來,拿細小的東西變得不再容易,或是舀了1杓奶粉一半會倒在杯子外面…等,視覺、觸覺等生理功能的退化,讓我們有「老了」的無助感,埋怨自己為什麼不會但也不敢請人幫忙。
趙樹海建議,大家提早規劃老年生活,25到65歲按照規劃逐步實踐,把握每一次感受,所有聽到、看到、聞到、嚐到的,都是人生的寶藏。
他說,過去汲汲營營拚命往未來目標衝,過程完全忽略,現在才懂應該多看看周圍的人事物。「就像走在沙灘上回頭看自己的影子和腳印,影子像是我們的心靈,看著影子走路時,沙灘腳印有深有淺、有直有歪,體會過去,回顧檢討而不緬懷或灰心喪志,,老後較不會留下遺憾,能無憂慮的面對生命,及好好的生活。」
延伸閱讀:
凡事求公平,母女關係卻像仙人掌「刺來刺去」…她做「這件事」接納過去:我已對家庭盡了全力
▲公益代言拍攝《接納,心不受限》宣導片的趙樹海,與主持人陳淑麗分享保持正向心態面對老化的秘訣。(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退休後,我會去找你》書中受訪者楊家才則分享經驗說,自己62歲那年突然中風,出院後講話不清楚又無法自理生活,覺得挫折、無助,在太太、兒子鼓勵下才重新振作。
「我還年輕,人生不能就這樣結束,一定要盡量處去走走。」楊家才生病前就曾跟太太提過一起環島的夢想,因此在醫生鼓勵下,即便「以輪椅代步」,也能實踐和太太到處旅行的退休夢想。
如同影片中所說,時間如同握在手中的沙子,抓不住也握不牢,變老是種自然現象,面對老化的必修課程,需要我們不斷學習,「轉念不是放棄,而是放下執念」,在老後放慢腳步,享受過程,接納就能讓心不受限,攀過那座憂鬱的山。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