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 閒魚 XianYu
生日過完後總覺得時間特別慢!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對於期待的事物的時間感知嗎?研究指出,兒童與成人對時間的感知相當不同,兒童判斷時間長短的因素有很大部分與情緒相關;而成人則因為熟知時間計算方式,對於時間的長段,較容易受到「實際的時間長度」影響。
當聖誕節或生日過後,孩子可能會因為距離下一個聖誕節或生日的到來還需要等待一年而感到時間緩慢且鬱鬱寡歡,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一年好像一輩子一樣相當漫長。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心理學教授泰瑞莎(Teresa McCormack)長期研究兒童認知發展,她點出兒童與時間認知的關係一直都是缺乏研究的主題。泰瑞莎指出,她的研究主要圍繞在兒童與成人對於時間的感知是否有根本性的不同,但目前尚未得到解答。
成人對於時間的看法有很明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區分,但泰瑞莎指出,我們目前仍不清楚孩子在什麼階段開始建立線性時間的概念,現在只了解孩童在早期發展階段,會對吃飯、睡覺等日常作息有敏銳的反應,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與成人一樣擁有線性的時間感。成人因為對於時鐘以及日曆的運作相當熟稔,因此他們可以用線性時間感來思考。
此外,在判斷某個事件的時間長短時,「回顧過去」與「現在進行式」的感知也會有很大的差別。泰瑞莎舉例,當人們提到,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離家的這段時間,如果是以「回顧」的心態來看,可能會覺得這段時間「轉瞬即逝」,但如果你正處於「養小孩的進行式」,那麼一天可能就會像一輩子般漫長。
研究指出,人類對於時間長短的判斷與速度的感知是分開發展的。例如,六歲以下的孩子似乎可以理解一堂課的時間流逝速度,但他們判斷的基準大多與情緒有關,而不是實際的時間長度。隨著年紀的增長與學習,孩子們才會時間長短與速度兩者關係連在一起。
另外,記憶也會想到人類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匈牙利布達佩斯羅蘭大學(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心理學福教授佐爾坦(Zoltán Nádasdy)就長期關注成人與兒童對時間感知的議題,並在1987年念大學時就曾做了一個簡單田野研究,以了解什麼樣的事件發生時,會讓人覺得時間變慢。實驗內容是,他向兒童與成人播放了兩段一分鐘長的影片,並詢問他們哪段影片看起來時間較長、哪個較短。30多年後,佐爾坦與研究團隊決定再做一次一樣的實驗,他們針對三個年齡層的受測者播放了一段「警匪動作片」以及一段「平靜的划船片」,之後請他們用手勢來表達他們對影片長短的看法。
研究結果跟30年前一樣,四到五歲的孩童覺得動作片時間較長,划船影片較短,而多數成年人則相反。研究人員之所以要求受測者用手勢來表達時間長短,主要是想了解他們是否將時間視為水平流動的,結果顯示在三個年齡層的受測者中,都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時間長短的。
此外,佐爾坦表示,人類對時間的感受是間接的,也就代表是人類缺乏感官來預測時間,只能用我們覺得與時間相關的事物來判斷時間長短,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捷思法」(Heuristics)。因此對孩子們說,他們判斷時間長短的工具是什麼,對時間長短的表達能力又到哪呢?佐坦爾表示,當孩子們到了上學的階段,他們會開始學習絕對時間與同時性的概念,當你在學校整天行程都被控制時,你對於-。
而泰瑞莎也指出,兒童的控制能力與成年人不同,像是他們較容易難以等待、容易不耐煩,就會影響他們對於時間的看法。過去有研究也顯示,類似現象也可適用於成年人。像是日常生活的時間流逝感受不是和年齡相關,而是與情緒有關。簡單來說,當你覺得很開心時間就會比較快,當你覺得難過時間就會變慢。最近的例子就是疫情封城期間,因為壓力增加、能做的是減少等等,而讓時間流逝的速度感覺起來變慢。類似的效應也可用在:看恐怖片讓人覺得時間更長、擠火車的時刻也會比安靜清閒享受火車旅程的時間感受還要長。
最後影響時間長短感知的另一個因素是:隨著生理退化,人類接收到的「心理圖像」(mental image)會比兒童時期還要少,因而讓我們大腦覺得時間被壓縮。英國杜克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亞德里恩(Adrian Bejan)過去研究表示,大腦接受最大的輸入來源就是視覺,從人類的視網膜到大腦,畫面就像電影影像一幀幀地往大腦送過去。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發育,視網膜與大腦之間的傳輸距離變長,讓傳輸路徑更複雜,因此接收到的圖像就會減少。而與年齡相關的神經組織退化的研究也指出,視神經退化與訊息處理速度變慢和工作記憶力下降可能有關連性,但仍需要更進一步研究證實。
尛評:成年的me:不是才剛過完生日,怎麼又要過生日了(抱頭)
自然科技 ,親子育兒 ,網友熱議
Source: BBC
※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且須註明來自阿尼尛 ANIMA、附上原文連結。
B 「✖️i
弱智」
09月20日11:1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