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慕姿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或許你、我都有這種經驗:當我們的伴侶心情不好時,我們的心情也很容易被影響,甚至很希望能趕快讓對方好起來。
這種「希望對方趕快好起來」,是一種「為對方情緒負責」的習慣,也是當我們沒有清楚的情緒界限時,很容易會有的想法。
但是,原本伴侶間,時常就會有情緒界限模糊的狀況。因為,當我們要「連結」、建立親密關係時,必然會有「覺得你、我是共同體」的狀況;這也使得,在親密關係中,時常會出現情緒界限模糊的狀況。
所以,或許小琪會覺得,阿維實在是太不體諒自己的感受,而且不夠重視自己。但實際上,就是因為阿維是在乎小琪感受的。
當小琪心情不好時,阿維感覺到很大的壓力與焦慮,但卻又不知道如何安撫小琪;於是,阿維就使用「理性建議」的方法,趕緊提供一些「技巧」,希望能夠讓小琪的心情「立即轉好」。
「會去承擔對方的情緒」,這其實也是因為「我們之間關係夠好」的證明。例如:如果是一個你不認識,或是不相熟的人,他突然問你,有沒有空聽他說說話,告訴你他的心情;如果當時你願意聽,多半你比較能夠安靜聽他說,而不是拚命地給建議。
因為,你很清楚:「他是個我不認識、不相熟的人,所以他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我不需要讓他趕快好起來;所以,我只要聽就好。」
有趣的是,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覺得,好像跟陌生人訴說自己的心情,反而比較能夠被同理、被理解。
而如果在此時,阿維能瞭解:「小琪的情緒不是我造成的,是她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狀況,所以心情不好,想要講給我聽。」當知道「對方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阿維就比較有能力可以聽小琪說的話,也比較能夠試著去理解、同理小琪的心情,而不至於急著給對方建議。
在愛裡,面對自己在意的人,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希望自己能夠「讓對方快樂」,因而承擔對方的情緒責任,使得我們之間的情緒界限較為模糊。
只是有時,過度承擔對方的情緒責任,可能會使得對方的情緒成為我們「過大的壓力」,使我們很難去包容、理解對方的心情,反而會想要趕快「讓對方的情緒變好」;於是,兩人的關係因而更加緊繃。
但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件事,而知道:「在適當的時候,有著清楚的情緒界限,反而可以避免掉一些誤會與衝突」時,允許自己給對方一個「發脾氣的空間」時,親密關係之間的互動,可能因而更輕鬆、自在。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 ,寶瓶文化,周慕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