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丁菱娟
圖片 : 丁菱娟提供、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年過50後的我們正在逐漸老去,父母老化速度卻比我們更快速,甚至更接近人生盡頭。關於這個問題,相信年過50後的人都需要面對。不管你願不願意,父母需要我們照顧的時刻,刻不容緩。
連同我們另外一半的父母,通常一般家庭都會有兩對父母要照顧。幸運的話,雙方父母健在又能夠自理生活,是最棒的狀態,但這畢竟是少數。4人之中總有人遭受終老病痛之苦,或是已經往生,少有兩對父母都同時健在又健康的例子,因此幾乎每個家庭都會面臨照顧老人的問題。
嚴重一點的病情,或許可以申請外勞或看護來支援照顧,但畢竟不是人人負擔得起。有很多家庭為了照顧年邁生病的父母,必須有一個人辭退工作,或是犧牲自己原本的生活來全心全力照顧父母;如果身為獨生子女的話,這個問題就變得更加沉重。因此面對年邁父母的照顧,我們心裏一定要有準備,放下一些執念,調適自己的心情,接受一些新觀念。
面對父母老後照護,心情調適很重要
我的媽媽和公公婆婆在前幾年先後往生,現在剩下爸爸一位老人家,所以我們兄弟姐妹特別珍惜跟父親相處的時間。從之前照顧3位長輩,在旁經歷了他們病痛的過程,我自己也學習了一些經驗。
我一直是跟公婆住在一起,公公罹患帕金森症,臨終之前已經有一點失智、大小便失禁。一開始覺得有點煩心,後來轉念將他看成小孩,不把他當成大人來看,就不會怪他經常做錯事,忘東忘西造成大家困擾;對於他經常將浴室搞得有異味,也只能接受並經常清洗。這樣的心情調適,對照顧的人很重要,否則挫折感會很大。
母親則是在60多歲就中風,中風半年多父親辭職照顧她,我一位未婚的妹妹也一直陪伴在身邊。我算是比較幸運的人,因為兄弟姐妹眾多且都住在台北,離父母家都不算遠,所以經常回家探望父母。我的兄弟姐妹都很孝順,大家都願意分擔照顧父母的責任,相對我也輕鬆很多,這點真的要感謝弟弟妹妹們。
別跟病人講道理,用她喜歡的方式表達愛
母親在中風8年後因胃癌離世,後面幾年她變得非常多疑,有時有些幻想,譬如說幫傭偷她的錢,誰又在背後罵她。我們那時沒有經驗,老是責怪她想太多,沒理會她,於是她更生氣挫折,覺得沒人理解她的苦。
後來我改變策略,跟她一起同仇敵愾、一鼻孔出氣,耐心聽她說以前的事,罵她想罵的人,她心情就變高興了,跟我有說有笑,說我比較懂她。後來我藉機幫她泡腳、剪腳趾甲,找機會跟她說話,小心按摩她的腳,她很享受這個時光,其實我也從中得到了宣洩愛她的一種方式。
唯一遺憾,是並沒有在母親生前告知她的病情,以至於沒有問她還有什麼想做的事未完成,以及對我們的交代。不過,這也是考量她的個性可能會因此而放棄求生意志,所以選擇不說。而比較無憾是,來得及用她喜歡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愛。
我意識到生病的老人不能跟他講道理,他們不是變了,而是病了。因為生病才會多疑,才會有不同於平常的表現。如果我們還是用以前那種仰望父母的角度和心情看他們,不僅在心情上有很大的落差,親子關係也會容易出現緊張。
父親80後不再限制飲食,讓晚年有期待樂事
父母老了之後比較會變得嘮叨叨、愛抱怨,大約有兩個原因,一是身體真的不太舒服,二是他希望有人可以關心他,想引起兒女的注意。如果兒女了解這樣的心情,或許比較不會覺得不耐煩,願意多付出關心。
母親走後,父親感到更加孤單,所以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輪流去看他,孫子們也都經常逗著他。他今年91歲了,身體逐漸衰老、膝蓋也不行,很容易沮喪或自暴自棄,所以家人的陪伴就很重要。我們兄弟姐妹像對小孩一樣的哄他,經常帶他出去走走逛逛,他也開心。
延伸閱讀:
90歲老爸總是愛抱怨,她用「這一招」化解…丁菱娟:能聽爸媽嘮叨,是50後最幸福的事
他最大的興趣就是吃,但是以前考慮到他身材太胖(100多公斤),所以禁止他吃太多,油炸的不給吃、熱量太高的也不行。
兄弟姊妹管東管西,你一言我一嘴,有一回他竟生氣說,「我年紀這麼大了,還不讓我吃喜歡的,那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這句話打醒我們,想想也有道理,所以後來我們就輪流帶他去不同的餐廳,他也變得高興起來。
從這件事我也學到,對於老人家,尤其80歲以後,其實不用太限制他們想吃的東西,如果沒有立即危險,或許就讓他的晚年還有一些值得期待和快樂的事,這遠比延長壽命重要。
倘若生病到最後已經沒有生活品質,也不要太強求,用積極又無謂的醫療方法去延長病人的生命。我想最重要的,是陪伴父母最後的人生旅程,能讓他們在活著的時候感到安慰,我們也無憾,算是子女能做的事吧!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