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的推進和女性意識崛起,卻逐漸造成某些群體的對立,像是不少單身男子認為自己是「非自願單身」,就因為現代女性要求太高,逐漸產生厭女症,又或是社群網紅因為「厭女」而收穫一票粉絲,甚至在英國發生的大規模槍擊事件都和厭女有關,讓英國政府不得不開始正視這個瀰漫在社會中的聲音。
厭女、仇女也稱女性貶抑
Photo from pexels
女性貶抑(Misogyny)又稱仇女、厭女,意指對女性憎恨、厭惡及偏見,以亞洲社會來說,從以前到現在多半是父權主義,在古代傳說、宗教,又或是具有影響力的西方哲學家、思想家也都被認為有女性貶抑的傾象,一直到近幾年,平權才逐漸有顯著進步,不過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還是難以完全拔除,就算在生活、社會、職場上已經在逐漸變少,但社會排斥、性別歧視和貶低女性的事件仍不斷在發生。
厭女是怎麼造成的?
Photo from pexels
男性會有厭女症,可能是身心發展期受到創傷,像是母親出現暴力傾向或漠不關心,又或是曾被女性朋友、女朋友重重傷害,包含女老師、女店員等生活中遇見的女性,受到打擊後都有可能種下仇恨種子。
Photo from pexels
另外在平權運動越來越高昂的現代社會,厭女更不會停止,有主張女權的團體,一邊喊著平等,卻享受著父權紅利,像是不用當兵、不用搬重物、靠臉和身材吃飯、主張男性請客等,被厭女團體諷刺「女權自助餐」(當然這只是部分,並非全部)。
非自願單身者厭女情節嚴重
Photo from pexels
從厭女症發展出一個新的詞彙「Incel culture」,而「Incel」是「非自願單身」的合成詞,這原先是個小眾的網路用語,但現在卻成為有關乎性別、暴力和極端主義的常見話題。「Incel culture」通常描述一個因先天基因不如別人,缺乏性經驗而感到沮喪的男性,也可以大概描述成「交不到女朋友而怨天尤人的萬年單身男」。
Photo from pexels
他們認為自己之所以長年單身,就是因為女性要求、標準過高,只會喜歡優質的「Alpha Males(阿爾法男性)」,這些男性可能是先天基因優良,可能又高又帥又富,也有一部分男性為了迎合女性,精進自己成為「Alpha Males」,不過對「Incel culture」來說,這些都是讓他們單身的原因。
網紅發表厭女言論被封殺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obraTate 🔵(@cobratate.com_official)分享的貼文
美國網紅Andrew Tate多年來時常發表具有性別歧視的言論,像是「女性是男性的財產」、「性侵受害者應自己承擔責任」、「女性是屬於男性伴侶」等,充滿爭議,但卻也為他吸引許多粉絲,靠著放蕩不羈的厭女形象迅速走紅,如今Andrew Tate的TikTok、Facebook、Instagram、YouTube都陸續被封殺,但他的支持者仍然很多。
槍擊事件和厭女有關?
Photo from The Sun
2021年發生在英國Plymouth的一場槍擊事件也和厭女有關。凶手是22歲的Jake Davison,他從小被診斷出多動症和自閉症,他喜歡槍枝,想加入相關俱樂部,這讓母親很擔心他沉迷在武器之中。Jake Davison曾以「Professor Waffle」的名義上傳一段YouTube影片,影片中提到他是「Incel culture」,他也曾為了吸引女性而減肥,但卻徒勞無功,現在他已經被生活擊垮。
Photo from pexels
Jake Davison說過不少性別歧視的言論,在槍擊事件發生前,Jake Davison還跟母親爭論過這些話,沒想到不久後,他就帶著獵槍殺害母親,然後到街上無差別殺人,這場槍擊案共有6人死亡(包含Jake Davison)、2人受傷。
英國政府的做法
Photo from IG@yvettecooper.mp
不管是網路上的對立還是大規模槍擊事件,都讓英國政府警覺起來。英國內政大臣Yvette Cooper認為,極端主義的增加,各種形式的仇很和煽動「破壞了我們社區和民主的結構」,而英國內政部列舉出的幾個極端主義中就有「Incel culture」。英國政府透露,關於極端主義的審查將在今年秋天完成,希望能迅速打擊那些推動有害及仇恨信念的人。
Photo from IG@yvettecooper.mp
厭女症(Misogyny)在心理學上是大男人主義的形式,也是社會學中的意識形態(Ideology)。社會中的意識形態以大眾想法為共識,並多是「中立」的姿態,而其他與這個標準不同的意識形態通常都會被視為「極端」,不過在言論自由的現代社會,英國政府的做法到底是打擊有害的意識形態,又或是剝奪了言論自由,其實還是存在些許爭議。
繼續閱讀:
不管什麼性向都「同等有力」:代表獨立女性的Donatella Versace
「不再為自己的特質感到抱歉。」公投背後 思考平等教育的意義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pexels、IG@yvettecooper.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