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風(Stroke)」的後果很危險,但是哪些人更容易中風?什麼行為容易導致中風?不幸真的中風,第一時間該何處置?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知道正確答案嗎?
今天針對中風的危險群、預防、緊急處理到復健,整理出6個迷思,讓大家對中風有更深入的認識:
1.瘦子也會中風?
曾看到名人中風的新聞,例如金鐘視帝吳朋奉、歌手李炳輝等,明明本人很瘦,為何卻會中風呢?在一般人的認知當中,中風的人通常是胖胖的,不過並非全然如此,瘦子雖然外表纖細,但若飲食及生活不健康,如常攝取高脂肪食物、高膽固醇食物、酗酒、抽菸、缺乏運動和熬夜,就可能提高血液中的膽固醇,進而增加中風風險。
不過瘦子與胖子相較起來,中風機率的確較低,除了生活習慣不良,若本身患有血壓高、心律不整、心臟病等問題,也可能會有中風風險。
2.低血壓也會中風?
高血壓是中風的危險因子,不過低血壓竟然也很危險!血壓是指推動血液流動的壓力,當處於低血壓的狀態時,血流流速過慢,若無法送到腦部,嚴重恐導致腦部血流不夠,因而引起腦中風。
誰容易有低血壓?女性及偏瘦的人比較容易,但這兩種族群也不用太過擔心,不過如果低血壓伴隨四肢冰冷、身體發冷、頭暈、昏倒、不明原因疲倦、視線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快且淺、噁心想吐等症狀,建議需特別注意。
3.冬季較容易中風?
這樣的說法不一定正確,要看是針對哪種中風討論。腦中風又分為「出血性腦中風」和「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的確好發於冬季,不過缺血性腦中風則沒有明顯的季節之分。
缺血性腦中風沒有如此明顯的發作季節之分,主因在此類型的腦中風,其成因多與血脂過高、肥胖、糖尿病、心臟病、菸酒、家族病史等因素相關性較大,以上因素造成血管硬化,進一步產生血栓。此外,心臟或從身體它處過來的血栓若堵住血管,也會造成腦部缺氧壞死。
出血性腦中風則好發於冬季,偏低的氣溫容易讓血壓失去控制,血管在強烈的收縮情況下,即增加爆裂風險。
4.哪些日常行為恐引發中風?
日常生活中意想不到的行為,可能有引發中風的危機。例如每個人都一定會進行的上大號,這樣的行為對血管瘤患者來說,若上大號時用力過度,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血管瘤爆裂的風險。對於這樣的患者,建議在上大號時不要過度用力。
到理髮店剪髮時,髮型設計師通常會先替顧客洗頭,這樣的行為也有一定的風險。在店內洗頭髮通常都是以躺姿為主,這樣的姿勢容易導致脖子過度後仰,位於頸椎第二至六節椎體內的椎動脈可能因受到壓迫進而產生剝離現象,進而影響腦部的血液循環,增加腦中風的機率。
許多民眾熱衷透過按摩來釋放壓力,但必須小心,不適當的頸部按摩、劇烈的頸部運動或過度轉動,都可能會造成動脈剝離,或引發動脈管壁中的血塊掉落,導致血管阻塞而增加中風危險。
5.打哈欠是中風前兆?
打哈欠有時候只是太累,但在某些時候卻要小心,很可能是中風前兆!在臨床觀察發現,缺血性中風患者,其中有8成在發病前曾出現哈欠連連現象。
為何會有如此症狀出現?這是因為當人的動脈粥樣硬化、管腔變窄、血管壁彈性降低,會使得灌流至大腦的血液量減少,進而引起大腦缺血、缺氧,引發哈欠連連的情形產生。
6.中風了,該如何進行緊急處理?
中風當下,必須把握黃金急救時間,時間拖越久,對後續的急救與治療越不利。中風發生時,有患者選擇服用降血壓藥物,以為這樣可以有助中風急救。實際上,吃降血壓藥物不但難以救急,在這時將血壓降低,更可能使灌流至腦部的血液量不足,加劇中風病情。
傳言民俗療法如指尖、耳垂放血,可以有效搶救中風病人,不過目前並未有實證研究證明放血能有效急救。
中風發生後,並不建議自行搭計程車前往醫院,因為不是每家醫院都有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療資源,如靜脈血栓溶解劑就不是每家醫院都有配備。因此要把握中風黃金急救時間,最正確的作法就是馬上打119。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