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天是廿四節氣中的驚蟄,意思是春雷乍響,在寒冬中蟄伏的昆蟲都被驚醒,大自然的小昆蟲再度活躍。雖然蜜蜂不用被春雷「喚醒」,但天氣回暖,春色滿園,也容易招來蜜蜂。會採蜜不止住在大蜂巢的蜜蜂,還有多種「獨居蜂」,牠們即使one-man band也同樣為傳播花粉出力;有的更會化身水泥工為子女築巢,又獨力捕獵儲糧,堪稱昆蟲界的好媽媽。
香港驚蟄少見春雷
根據天文台資料,在1971至2020年,近半世紀裏只有3次在驚蟄當天發出雷暴警告,其中只有2009年是當年首個雷暴警告,可見香港的驚蟄未必有初雷。那麼香港的昆蟲會在驚蟄後突然湧現嗎?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指,普遍而言,香港冬季較少遇見昆蟲,因為有一些在休眠,有一些則以幼體階段(卵、幼蟲、蛹)度冬。不過,亦有不少昆蟲在冬季正常活躍和繁殖,「例如蜜蜂,所以才有冬蜜出產」。另外,亦有某些品種的螢火蟲和蝴蝶在冬季才是成蟲活躍期,所以不會出現驚蟄後昆蟲突然湧現的情况。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創辦人及保育總監沈鼎榮亦表示,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冬季不是極之寒冷,所以一年四季也會找到昆蟲。但如果想觀察不同昆蟲,在驚蟄後會是個好時機,「的確在驚蟄這個節氣後,會較多雨水、開始回暖,和有較多植物開花,昆蟲活躍度和數量會增加」。不少昆蟲都有訪花習性,即是會吸花蜜或採花粉,其間會為開花植物傳播花粉,使花受孕結果,繁衍下一代。
產卵儲糧後離開 幼蟲獨自成長
春暖花開,訪花昆蟲也開始工作。說起採蜜大家都會想到小蜜蜂嗡嗡嗡,辛勤工作,服務族群。但其實還有各式各樣的蜂類,牠們同樣會訪花傳粉,不過並非出身自「大家族」的群居蜂,有些是獨來獨往的「獨居蜂」。沈鼎榮指,獨居蜂不是科學分類上的定義,只是描述牠們的生活習性而已。獨居蜂獨自覓食、禦敵,牠們的幼蟲需自己進食;社會性的蜂則在蜂巢內有不同世代共同生活,更有不同分工,能分享糧食、共同禦敵,幼蟲有其他成體照顧、餵食。「香港已知約有600種蜂,大概只有20多種社會性的蜂,其餘都是獨居(亦有一些是群居,但不屬社會性的蜂)。」饒戈表示,香港常見的獨居蜂品種,有土蜂、蛛蜂、蜾蠃、壁泥蜂等。
竹蜂嘴巴破洞建「產房」
沒有大家族撐腰,獨居蜂要靠自己,其中不少單親媽媽是獨居蜂的典範。牠們平日在葉底、石罅中過夜休息,但當雌性要繁衍下一代時,即使單槍匹馬也能各出其謀,用不同物料築巢;就算產卵後就離開,也不忘為子女儲備足夠糧食,確保牠們「有毛有翼識飛」前也不用捱餓。例如,在市區公園也有機會看見牠們訪花的綠翅木蜂,俗稱竹蜂,中藥鹹竹蜂就是牠們。「香港有幾種木蜂,會選擇枯木或木頭去築巢」,其中竹蜂因為對竹情有獨鍾而得名,沈鼎榮說:「雌性綠翅木蜂的嘴很厲害,可以咬開竹管,開出一個洞後在裏面產卵和儲存食物。」與多數獨居蜂一樣,雌性在交配後就會築巢產卵,然後把巢封起來,保護幼蟲,媽媽就功成身退。寶寶破卵而出後就靠媽媽儲存的食物成長,在巢內成蛹,變為成蟲後才離開巢穴。
蜾蠃捉蛾蟲餵BB 古人表錯情
綠翅木蜂整個生命周期都是素食者,媽媽會為寶寶儲存花粉、花蜜。而另一種獨居蜂弓費蜾蠃在幼蟲階段是肉食性的,媽媽會為子女捕獵其他昆蟲,準備大餐。「牠(弓費蜾蠃)是昆蟲界的一個好媽媽,雖然不照顧子女,但牠會找足夠的食物,主要捉鱗翅目,尤其是飛蛾的幼蟲,用尾針麻醉蛾蟲,帶回巢穴,產卵後封閉洞口。」沈鼎榮指,蜾蠃會捕捉多條蛾蟲,加上只是麻醉蛾蟲而沒有殺死牠們,所以蜾蠃幼蟲出生後會有充足的新鮮食物。但當幼蟲長大後破巢而出,就不再食肉,變為訪花的素食者。
原來早於《詩經》中已有記載蜾蠃,在〈小雅.小宛〉中:「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意指螟蛉(即飛蛾)的孩子,會被蜾蠃抱走,但沈鼎榮表示,「古人以為蜾蠃帶走蛾蟲是去養育牠們,不知道是拿去餵自己的子女」,後更引伸稱養子為「螟蛉」,誤會真大!另外,古人也會利用蜾蠃這個特點幫助他們清除害蟲,農夫會插一些竹枝在農田的附近,吸引蜾蠃築巢,牠們近水樓台就會帶走吃農作物的蛾的幼蟲,做到生物防治。
化身水泥工 建壺狀巢穴
沈鼎榮指,弓費蜾蠃在香港鄉郊頗常見,間中在城市都會見到,「有時牠們也會揀選一些人工建築物如涼亭、欄杆底,可擋風避雨的地方來築巢」。雌性弓費蜾蠃築巢時會化身水泥工,「像溝水泥一樣,牠們會去吸水與泥土混合搓成一糰,然後在適合築巢的位置,用泥築巢」,由於很多時巢的形狀都呈壺狀,所以又被稱為泥壺蜂。
獨居蜂既是傳播花粉的重要媒介,也有助控制生態平衡。沈鼎榮指,像蜾蠃一樣捕食性的蜂,各有特定捕捉的對象,「某些獨居蜂專門捕捉草蜢,有的專捉曱甴」,藉此控制某一類生物的數量。兩名昆蟲專家都表示,獨居蜂的攻擊性一般都較低,「尤其是蜾蠃這一類的攻擊力、侵略性極低,除非你捉住或者拍打牠,否則不像黃蜂、蜜蜂般為了保護自己的巢穴,當有人行近就出來攻擊」。沈鼎榮表示,牠們大多害羞,如果想觀察牠們,切記不要太興奮衝過去,會把牠們嚇走。饒戈提醒:「昆蟲對淺色衣著和突然動作比較敏感,所以要走近觀察或拍照動作要輕柔、緩慢」。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